长宁区新泾镇绿园八村淞虹公寓小区新近完成了社区空间微更新,通过多点式针灸疗法,融入低碳环保的理念,恰到好处地解决问题、塑造空间,同时,让设计成为居民看的懂、学得会的一种日常技能和生活美学,也成为支撑居民自治和智慧管理的一种途径。
01
项目背景
新泾镇绿园八村居民区位于仙霞西路、协和路、泉口路环抱地带,毗邻外环绿道,共有居民户,是早期商品房、公租房和动迁房混合型社区。其中,紧邻福泉路和周家浜的淞虹公寓小区是建于年的老旧商品房小区,有多户居民。
设计团队第一次踏勘现场时,居委会刘书记介绍了许多更新需求。小区虽然周边自然禀赋丰厚,但也有着老旧小区普遍存在的问题,如公共环境老旧、服务设施不足、停车难等。社区中众多的“微”更新需求汇聚在一起,任务细碎、经费有限、挑战艰巨。
微更新后的淞虹公寓小区
依托于年长宁区推动的“一街一品”项目,淞虹公寓小区陆续完成了小区道路标识指引、公益广场、非机动车库、绿乐花园森林氧吧、锦鲤池升级等一系列微更新项目,并于年初对居民开放使用。
02
“轨道线”指引家的方向
淞虹公寓小区的路面材料老旧,居民楼组辨识不高,小区停车有待进一步有序组织……居委会在前期广泛听取居民意见后,开展路面修整更新项目,期望在重塑柏油路面的基础上,结合彩色涂装强化小区的交通系统组织与指引。
居委会的“七彩家园同心树”logo刚好有七色。设计团队寻找适合的七种色彩,沿着小区路面延伸出七种不同走向的“轨道线”,既呼应了七彩家园的主题,也希望将小区与更大的城市空间建立联系。
绿八居委“七彩家园同心树”logo主视觉与七色轨道线
在小区的主要道路交叉口和公共空间节点,根据场地条件和指引信息,设计团队又演变设计了6幅大型图案。在小区东入口结合地面缓冲带设计了“始发站”的形象;小区主干道的中心采用轨道地图的形式呈现了“七彩家园同心树”;在小区中心公园与广场附近,因为停留行人较多,特地设计运用了“站台”的概念,在地面绘制了交通信号灯和斑马线来提示交通安全;此外,还有在河畔的浮叶涟漪、地图指北针和寓意轨交与飞机结合的列车头等图案。
路面图案设计:1-主入口“始发站”,2-“七彩家园同心树”,3-“斑马线与信号灯”,4-6浮叶涟漪、指北针、列车头等图案。
划线完工之后,居民们很是赞许,小朋友开始顺着“轨道线”探索小区的各个角落,外卖小哥有了地面上的指引,送餐变得更有效率。
主入口处减速带与始发站,图案形式模仿站台铺装的同时也起到了进小区的减速作用。
七彩家园同心树
公益广场前的路面彩绘斑马线和信号灯
楼组前的门牌指引
03
停车棚在森林中“吸氧”
为缓解小区非机动车停车紧张,在小区原本的绿乐花园北侧的绿树浓荫下增设了一处具备充电功能的非机动车棚。
绿乐花园改造前
绿乐花园北侧场地总平面设计
设计方案希望能在满足边界条件和功能需求的同时,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车棚设计成半开放式的长条形,利用钢结构、通透的阳光板赋予车棚顺应已有环境又有别于传统的轻盈美感。白天,在阳光的照射下,车棚里会投下斑驳的树影;晚上,灯光亮起,又成了通体发光的宝盒。
改造后掩映于“森林”中的社区车棚
钢结构局部
为了减少使非机动车停放对花园氛围的影响,车棚北侧保留原先四棵大樟树,建筑设置缺口与树木相嵌。车棚西侧,居民自发地栽种竹子、紫竹与樱树,形成自然与人工结合的对景。沿路看过去,车棚完全“消隐”在绿乐花园里。
保留的樟树与车棚建筑相融
车棚西北角的毛竹
在车棚阳光充裕的南面,借助地形坡度设计成草坡,并嵌入朝南面向花园的石条休息座椅,进一步与绿乐花园延展相连。
概念设计草图
南侧半开敞矮墙与绿坡细节
绿乐花园的绿坡与矮墙相衔接,绿地中设置多个圆形硬质场地供人活动,顺应坡度嵌入条石座椅供人休憩。
车棚内部共安装个充电插座,均有自动感应功能,接入智慧社区电脑端后台系统。居民可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