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展恩华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中有一篇很有名的文章——《子产不毁乡校》。
何谓乡校?乡校是中国古代乡间的公共场所。它既是学校,又是乡人聚会议事与娱乐的地方。贵族在这里可以接受教育,也可以在此举办射礼活动,还可议论国事,表达意见。
从某种意义上说,乡校是中国古代的“民主广场”——这和古希腊为代表的西方的早期民主相当。在乡校这个地方,对于国家大事,大家可以自由地发表观点。国君和朝臣可以借此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子产不毁乡校,这句话透出的另一层意思就是有人要毁乡校。像这样一个利国利民的“民主广场”,为什么有人要毁了它呢?
其前因后果,还得慢慢道来。
子产所在的国家是郑国(河南新郑一带)。郑国是小国,挤在晋国、楚国两个大国之间,谁也不敢得罪,两边都得巴结。所以,每年郑国要拿出大量钱财进行“消灾”。这是国际环境。在国内,七穆(指以郑穆公七个儿子为始祖的郑国世袭卿族)架空国君,彼此明争暗斗,倾轧不断。这时的郑国,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内忧外患”。
不自强,就灭亡。正是这样一个关乎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子产被推到了郑国权力的中心——当上了郑国“宰相”。
子产(?-前年)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治家、思想家。他比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还早些。鲁襄公三十年(前年)子产以亚卿的爵位在郑国执*。
子产一上任,就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变刑为礼,以增强刑对贵族的威慑力;他公私兼顾,用赋制改革来强大公室的支撑力;他兼听众议,妥善地处理思想争端,以达到思想上的凝聚力。
有改革,就有阻力;有拥护者,就有反对者。
笔者无意论述子产的改革事宜,只要说说子产在*治上的“自信力”和对异样观点的包容力。
鲁昭公六年,子产“铸刑书”——这体现了子产敢向传统挑战的勇气。为强化以法治国,他把刑法铸在礼器上,使法律和周礼取得了同样重要的地位(此以前同,只有礼制方可上鼎,把刑法铸在鼎上,有违传统。但为了增强人们的法治意识,子产努力推行“礼法同位”——从而实现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这种有违祖宗之训的改革,必然会遭到保守派的反对。
子产的第二项改革是按田纳税。在此之前,自我开垦的私田是不纳税的。为充实国库,子产将私田和公田一并纳入征税范围。
动了别人的“蛋糕”,岂有不挨骂之理?“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畴而伍之。孰杀子产,吾其与之!”变法之初,人们对子产恨之入骨,恨不得除之而后快。
变法刚开始,七穆中的丰卷就借口葬祀,想去田猎,子产不许。他就集合部下攻打子产,逼得子产差一点逃亡晋国。子产在子皮的支持下,驱逐了丰卷。从而,弹压住了蠢蠢欲动的骄纵贵族。
那些利益受到损害的贵族,就利用乡校鼓动国人非议朝*,想借制造舆论,向国君施压,让子产下台。
乡校成了妄议朝*的场所。所以,子产改革的支持者就有人提议“毁乡校”——借此堵住别人的嘴吧。
这样的建议,也许是真的是为子产好。但更有可能的是,有些人想借此激怒子产,让他运用手中的权力打压妄议者,以激起民愤,赶他下台——其用心何其阴险啊!
“防民之口,胜于防川”。这点道理,对于久经考验的官场老手子产来说简直就是小孩子的把戏,根本不值一提。所以他直接拒绝了毁乡校的提议。
子产说:他们都是国家的公民,人人有权议论*治,我可以根据他们的好恶来检讨执*的得失。但人们的怨恨不能用权力来解决。舆论如水,与其防着、堵着造成后患,不如让他们有渠道发泄。毁乡校肯定是不明智的,不如让我听到那些意见,以之为药来治理国家。
这番话体现了子产的*治胸襟。他的做法,让那些想借助舆论兴风作浪的贵族没有着力之处。相反,子产则得到了民主开明的贤名。就连眼里糅不得砂子的孔子也感慨地说:“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更为可贵的是,子产的改革不是杀富济贫,而是人人受益。在公平公正的原则下,他不让受损的人吃亏。对于因改革而受损的少数人,也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生产便利,促进他们的再生产。比如,在让私田拥有者承担义务的同时,也让他们分享公家水利设施的好处。这是一种公私兼顾的双赢举措,很得人心。
子产“人性化”改革,让人们心悦诚服,即便在改革前,盼望子产早死的人,在改革后也怕他早死——“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由此看来,子产是我历史上第一个成功改革的*治家。
子产的改革给后人留下了很多的启迪。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不毁乡校的做法。试想: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无论什么朝代,假如没有民主,人人“莫言国是(事)”,人民怎么能成为国家的主人?一个人民不能当家作主的国家,这个国家又怎能长久?
当然,“人民”也会被操纵,对国是(事)也可能会妄议。即使如此,也不要封住他们的嘴。因为,防人之口,甚于防川。这就是《子产不毁乡校》给今人和后人留下的最为弥足珍贵的*治启迪。
(本文作者三口之家,右为展恩华先生)
作者简介:展恩华,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出版散文集《精神家园的守望》、《草庐漫话》、《生命的圣宴》;诗集《平阴吟赞》;长篇报告文学《大地为鉴》《羌山见证》《铸梦》;报告文学集《叩问大地》;长篇小说《梅庄旧事》等多部著作。长篇小说《梅庄旧事》荣获济南市第八届“文艺精品工程”奖和山东省第九届“文艺精品工程”奖。长篇报告文学《大地为鉴》(合著)山东省第九届“文艺精品工程”奖。
壹点号山东创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