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尼泊尔,大多数人的认知是穷、小、寺庙多,文化方面跟印度差不多。因为印度教的影响,尼泊尔在某些方面跟印度确实相像,但二者在历史、文学、绘画、艺术、建筑、制陶等方面却各具特色,也有相当大的差距。
尼泊尔是一个多民族的”寺庙之国”,一面毗邻我国西藏,三面与印度接壤,这个藏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小国家,即便是在21世纪现代文明开放的世界中,它仍然神秘,并且受到喜马拉雅山的庇护。
这是一个令我一去再去的国家,虽然小,也不发达,但因为古老文化与生态自然的融合,使得这个国度十分出彩。
在这里,任何一个旅行者都不会绕开杜巴广场,不论是加德满都杜巴广场,还是巴德岗杜巴广场或者是、帕坦杜巴广场,作为主要是以中世纪马拉王朝遗产的三大广场,看似都具有神殿、庙宇、佛塔、雕像等,实际上独具特色。
古代尼泊尔历史上,马拉王朝是一个辉煌时期。但在第六代国王死后,其三个儿子将加德满都谷地分裂成三块,各据一方,自立为王。因而在不同王国的建设与统治下,不仅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势,在文化艺术发展上,也各有千秋。
如今这三个广场都为世界文化遗产,是尼泊尔人最为自豪的文化遗产之一,吸引着全世界各地的旅行者慕名而来。其中,名气最大的是加德满都杜巴广场,但最宽阔的是巴德岗杜巴广场。
巴德岗杜巴广场被誉为是“露天博物馆”,是加德满都谷地的灵*之一,拥有许多古老、神秘、又具有特色的建筑物。同时,这里的文化生活多姿多彩,传统的工艺品在悠久历史的推动下,依旧活跃。
从广场中心漫步到周边,再穿梭至曲折的街巷中,你会发现,尼泊尔虽穷,但传统手工艺依旧那么发达,不论是陶工、木雕艺人,还是画师、织工等等,他们的身影和手艺,就像是古老的建筑一样,充满了“博物馆”般的珍贵。
陶瓷广场是巴德岗杜巴广场文化的重要组成之一,这是一个极小的广场,只有两座神庙,实心砖结构的毗瑟挈神庙和双重屋顶的JethGanesh神庙。其中,JethGanesh神庙与尼泊尔陶瓷有关,向人们展示了广场周边制陶活动的悠久历史。
据悉,这是当年一位富有的陶工捐赠了这座寺庙,直到今天,寺庙的祭司仍然从陶工种姓当中产生。可见,陶工在尼泊尔的艺术文化中占有多高地位。
在这里,经常可以看见位于露天的阳光底下,那些摆在地上的各种大大小小陶罐,这些陶罐一般多见于家庭生活用品和宗教用品。
在广场的南边,较为不起眼的小巷子里,有一排粘土仓库和烧陶的窑洞。这是一个非常传统的泥草结构的烧窑,它是什么时候建起的不得而知,但至今仍在使用中。
当地陶工,不论男女,几乎每天都会在这里工作。虽然尼泊尔的烧陶技术无法与中国媲美,但几百年的制陶工艺见证了这个神秘国度对于美、艺术的追求。不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陶罐的存在十分普遍。
除了用于生活和宗教,人们也开始培养精神与内心的情操。在街头巷尾,种在陶罐里的花花草草随处可见。而且,这些陶罐配以花草之后显得特别美,有一股野趣和文艺在里头。虽然工艺并不精良,但样式古朴,令人着实喜欢。
记忆深刻的是,一位陶工闲下来的时候,跟我聊了几句,自然我也好奇的问了他一些关于尼泊尔制陶文化与历史。
他告诉我,这个广场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了,整个尼泊尔大多数陶罐都是这里出去的,而且自古至今都是手工做出来。制作步骤也很简单,一般为揉陶泥、拉陶坯、修饰,烧制,晾晒。虽然比不上中国陶器那么精致(他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我有点意外),但在尼泊尔很受欢迎。
他还表示,在广场的其他位置还有专门提供给游客观赏的的现场制陶过程,如果我感兴趣的话,可以去体验一下。
当然,比起表演性质的制陶过程,我自然是喜欢眼前这种完全原始的、传统的烧窑过程。若不是携带不方便,我真想从他手上买一个大的陶盆带回家种花。虽说周边有许多陶器小商店,出售着许多其他极小的陶工艺品,但没有哪一件可以与种着花草的陶盆媲美。
当粗陶遇上植物,古朴融合自然,不禁发现,尼泊尔人的手工艺不仅发达,艺术情操也是极高。这一点,整个巴德岗杜巴广场就能完全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