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涿鹿县据传是上古时代*帝与蚩尤交战的地方,我居然有幸来到里。涿鹿县城内有三祖广场,广场中央矗立着高大的三祖石像,他们分别是*帝、炎帝与蚩尤。当我看到高大的三祖石像时,心中油然生起敬意来,可能每一位炎*子孙看到他们,都会不由自主地生起敬意来。
据梁启超先生考证,三皇五帝的说法最早见于《周官》,《周官》上说“外史掌三皇五帝之书。”三皇五帝究竟是哪几位呢,诸书的记载却不一致。一种说法以*帝、炎帝、太皞、少昊、颛顼为五帝,此说本之《左传》。另一种说法以*帝、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此说本之国语。司马迁撰写一《史记》时,采用的就是这一说法。
西汉刘歆《三统历》则以包羲、神农、*帝、尧、舜为五帝,这是宋代以后的正统说法。《周官》所说的三皇五帝书是不可能存在的。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始于商代,根据文献记载推测,商代之前还应当有一个夏朝。但是夏代与商代并没有文字作品流传下来。《尚书》是周代的官书。商代已知的文字是甲骨文,至于有没有官书留存则是不可知的。夏代究竟有没有文字尚不能确定,更何况书籍。那么夏代以前的事迹就更觉得虚无缥缈了。然而五帝所代表的时代却是远早于夏代的时期。
事实上,即使到今天历史学家仍旧没有找到夏朝遗址,夏代究竟有没有存在过,在学界尚未形成共识,所以我们今人研究夏代及夏代之前的历史就是以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去研究无文字记载历史。
由于没有夏代的文献作证据,那么我们只能以相关传说和后世对于这些传说记载为依据。但是口口相传的信息不可能是系统的。当它们被用文字记录下来时,免不了加入记录者的人为充实与改造。春秋以前贵族阶层垄断知识与教育,学问都是由官府委派专门的官员来做。那时有世代相袭的史官负责记事的工作。春秋已降,贵族没落,知识与教育逐渐渗入平民阶层,官学没落,私学代兴。
孔子出生于没落的贵族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贵族教育,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将贵族专有的知识传播到平民阶层的人。他首开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提供了普通平民子弟接触知识的机会,这是春秋后期以及战国时代私学勃兴,百家争鸣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诗》《书》《礼》《易》《春秋》等文献都是周代的官书,孔子将它们用作教育后学的教材。
孔子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这样看来殷夏二代对于孔子时代的人而言已经是一段模糊的记忆了,也是苦于文献不足而无法深入探讨。夏代之前孔子曾言尧舜禹,但不曾言*帝。最迟至春秋时期中原各国皆自称诸夏,比如孔子曾说:“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中原各国有天然的文明优越感,称四方民族为蛮夷狄戎。诸夏的观念是从什么时代开始形成的呢?诸夏各国各族是否有共祖*帝的信仰呢?这些都是尚不可知的问题。
孔子以后,私学大兴,其后的言论就难免有主观臆造的成分了。时代愈后,讨论古史的年代却愈久远。孔子不谈*帝,但孔子身后的学者却多谈*帝。三皇五帝之说就明显受到五行学说崇五思想的影响。可见,五帝之说当形成于五行学说创立之后,而且*帝至夏禹之间的时代跨度之久远,甚于夏商周三朝,其间的酋长、盟主岂止三位五位,后世偏偏只选中了其中的三五位。所以,三皇五帝之说有明显的人为制造的痕迹。
我认为三皇五帝之说主要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精神图腾,远古时代时代的历史绝对不会是传说中的那个过程。研究中华文明起源的问题更主要的需要依靠考古学的工作,而不能过分依赖于文献记载。历史的车轮是永远向前的,而我们往往要追问我们的过去,因为不知道过去就不能理解当下,也不能展望未来。我们中华民族是有着优秀的历史传统,历史文献之宏丰堪称世界之最,这是我们当代人的幸运,我们有责任去整理它,将我们中华文化独立脉络与风貌向世界充分展示,同时也要世界历史哲学贡献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