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意:我是王耳朵
01
年,前有新冠,中有暴雨。
在这漫长的雨季里,一滴雨水砸在一个人头上,或许就成了一片汪洋。
一个多月前,陈艳春刚搬进了自己的“新家”,昆明市“别样幸福城”小区。
小区里,野猫野狗比人还多。
她曾遭遇过七八条野狗的围攻,还有不知从哪来的激光灯探照进屋里。
她被吓到躲在床底,一直到天亮才敢入睡。
这里还没有排水系统,有天夜里雨越下越大,她眼看着水涌进来。
不远处的旱厕,翻腾出*色的污物;养在门前的小鸡大多被淹死,剩下几只在水里挣扎。
陈艳春只能一边哭着,一边站在凳子上等待救援。
就是这样摇摇欲坠的“家”,在陈艳春之后,竟又有30多人执意搬进来。
哪怕连厕所都没有,哪怕只是凑合着过日子,也要住下来。
他们图的什么?
其实,这里是昆明官渡区一带出了名的烂尾楼。
住进烂尾楼的这些人,不是流浪汉,也不是蹭住的,而是掏了钱买下这些房子的人,是实打实的业主。
只不过,10年前他们掏光储蓄买下房子的时候,做梦也没想到,等了10年才等来的家,会是这样一番景象:
楼下的空地,全是积水,只能用砖头垒出一条小道。
随处可见,是施工队留下的搅拌机、木板沙堆。
看上去还以为工人们是在前一天才紧急撤离。
大楼入口,连楼梯都没有。
还是几个住户一起用水泥、板材自己搭建的。
楼内,除了最原始粗糙的毛坯,什么都没有。
楼梯没有扶手,一个转角,随时能摔下去。
窗子没有边框,没有玻璃,只有一个灰色的方形空洞,外面的城市缤纷,是属于别人的热闹。
电梯就更不用提。
有住在18楼的业主,每天要打着手电筒上下七八趟,爬几千层台阶。
第一次,爬到中途,他给自己“加油”;支撑着爬到18楼,他写下“终于到了”。
这样的房子,自然也不通水电气。
用来照明的,是蜡烛。
倘若家里有孩子要读书,还得去弄电瓶,以维持灯泡的微弱亮光。
没有水,就去周边小区讨水做饭。
要么,就在工地的水洼里,取水洗脸洗脚。
唯一的家具,是简易的沙发和床。
所谓窗帘,就是一块用来遮光的布。
谁也无法想象,年的省会城市,竟然还有一群人,活得像在远古时代。
他们住着最危险破落的房子,过着最辛酸无助的生活。
最讽刺的是,这个烂尾楼,还有一个被寄予无限希望的名字:
别样幸福城。
可在这里,幸福何处寻?
02
在你我这样普通人的一生里,也许唯一会一掷千金的时刻,就是买房的时候。
辛苦半生买来的那个家,不只是一个安身立命的地方,更承载着未来和希望。
10年前,那些在别样幸福城买房的人,何尝不是怀着这样的期许?
别样幸福城所在的位置,是繁华的商业地段。
临近名校,位于官渡区CBD核心区,距离最近的地铁站只需几分钟路程。
交通、学区、商圈.....一切优势资源,它都有。
并且,因为主打的是高性价比,吸引来的都是经济条件相对没那么好的老百姓。
他们虽不富裕,但比谁都憧憬着幸福。
周女士就是如此。
她东拼西凑了总共约80万的首付款,定了两套房。
一套给自己,一套给即将结婚的女儿。
为了凑钱,她把原有的房子卖了,宁愿自己在外面租房子住。
每个月还房贷、付租金的生活,她一过就是7年。
还有唐女士。
那时候,她刚怀上二宝,每一天都在描绘着未来:
买一套大房子,老大一间,老二一间,他们小两口一间,爸妈公婆来了还能有一间......
因为看上这里的学区优势,她咬了咬牙,定了套平的大房子。
还有人从农村来,辛苦攒下首付,渴望在城里扎根;
有人四处举债,只为了孩子能读更好的学校。
他们都满怀希望而来。
可结果,像一记沉重又无情的耳光。
盼了10年,没盼来一个温馨舒适的家,只盼来一栋烂尾楼。
你根本想像不到这些老百姓到底经历了什么。
年,开发商拿到地,约定两年后交房。可两年后,开发商自称拆迁困难,无法及时动工。年,佳达利地产副总经理贺云飞又公开表示:“别样幸福城就是要给业主带来幸福感。”可又过了两年,他还是食言了。年,开发商直接说资金链断了,草草封顶后,彻底停工,然后不见踪影。
无数家庭攒了一辈子的钱,就在开发商的几句话中悄无声息地打了水漂。
他们耐心等待过,也努力挣扎过。
其中5号地块的业主,10年间前前后后筹了6次款,约万,以求“自救”。
虽没有绿化、道路简陋,但勉强装上了电梯,达到了交房标准。
自己花大钱买的房,还要再自己四处筹款盖完。
若不是别无选择,谁又想在一栋房子上耗费10年的时间和金钱?
得以自救的5号地块,还算幸运,万足以补上资金缺口。
可隔壁的4号地块,情况更糟,条件更差。
房子除了外框什么都没有,想要自救,需要补上起码万。
早已掏光家底的住户们,哪里筹得到这么多钱?
唯有在漫长的等待、求助中,彻夜难眠。
一晃,10年已过。
没成想今年的特殊情况,把很多人都逼上了绝境。
有人夫妇俩双双失业,有人刚开起的餐馆直接倒闭,有人开始开网约车维持生计,有人的月薪成了全家唯一的稳定收入。
可即便这样,还要每月交上少则一两千,多则上万的房贷。
不续供?只会被银行冻结账户,甚至连工资都收不到,还有被纳入失信名单的危险。
这就是最残酷的真相:当生活下死手把你锤到地底的时候,你也许根本没机会写出一个绝地反击的故事。
因为很多时候,你没有余力,没有退路,动弹不得。
正如其中一位业主所说的那样:
“户人家,本有个故事,但结局只有一个,住烂尾楼。”
“认命”二字,无助又悲怆,却成了他们此时唯一的选择。
03
住进烂尾楼后才知道,楼里和楼外,是全然不同的两个世界。
当初在这里买下房子的人,都希望能有一方天地,遮风避雨。
可如今他们站在烂尾楼的屋檐下,才发现生活里的风雨,都是它带来的。
10年前,住户陈晓莉还是个20多岁的年轻女孩。
她租住在附近的城中村,每天上下班路过这里的高层公寓,无时无刻不在梦想着有朝一日能有一盏灯为她而亮。
她努力攒钱,交下首付的那一刻,仿佛抓住了毕生的梦想。
可10年过去,女孩成了母亲,等待她的不是温馨的公寓,而是光秃秃的水泥墙面。
一天,陈晓莉站在烂尾楼的窗边,看着孩子在楼下的沙堆刨土玩,突然就掉下泪来。
“同样花了几十万上百万,为什么人家的孩子有花园,有健身器械,我们的孩子从小就在这挥锄头?”
一位老人的外孙女来做客。
小姑娘懵懂地打量完空荡破烂的小区,问外婆:这里这么脏,住的都是坏人吗?
一句话,老人大哭起来。
还有上二年级的孩子,随父母搬了进来。
在这里,他一周只能洗一次澡。因为害怕被同学知道自己住在烂尾楼,放学后从来不敢和同学一块走。
上了年纪的老人,每一天都在等待烂尾楼复工的消息。
可直到因胰腺癌去世,到死都没住上闺女想孝敬自己的新房子。
被风掀起的浮尘,成群结队的蚊虫,伸手不见五指的楼道,缺乏防护的窗台,简易的旱厕和床边的便桶......
烂尾楼里的灰头土脸,与这个城市的体面光鲜格格不入。
置身其中的人们,或许白天从来不敢说出口,但晚上躺在床上,都会忍不住问自己:
我真的要在这里,过完下半生吗?
04
没有人能给出答案。
但在这唯一的“家”里,每个人都在用尽全力,抚平生活的褶皱。
有人在没有窗户的窗框上,认认真真糊上窗纱,贴好边角的缝隙。
“我这个是铁线绑的窗帘,相当于精装房。”这个男人笑着说。他的家里,有一位即将中考的女儿。
月入的环卫工,买来最便宜的地胶,仔仔细细将整间屋子的地面贴满。
丈夫花了50元,买回废弃的玻璃推拉门,固定在光秃秃的阳台上,挡住大风。
他们甚至还打算着,要动手在楼下挖一条专门排污的管道,这样就能用上马桶。
还有人在黑洞洞的房间,精心勾画着风景。
床头桌上铺着干净的桌布,每天更换新鲜的花束,那是屋子里最亮的颜色。
在这栋最难以生活的烂尾楼里,竟然没有人在敷衍着过活。
家,再粗陋,也要一点点搭建起来;再冷清,也要自己给自己制造温暖。
那些该有的仪式感一点也没少。
为了欢迎自己“回家”,业主自发拉起条幅,搞得热热闹闹,互相加油打气。
还记得贴上对联,祝自己“乔迁新居”。
虽然只有墙体,但他们还是尽可能去装扮那个属于自己的园区。
搬进来的男人们,每天检查烂尾楼里的危险地段。
排查到有容易踩空的洞口,就用工地剩下的铁网、木板补上,搭建扶手和围栏。
他们修好入口的楼梯,让老人和小孩不再上下困难。
女人们在空地上放了一把火。
火灭后,空地成了大家的菜地,在这里,他们一起种菜,当作口粮。
但楼里不通水电,谁也做不了饭。
有人便提出,将门口的几间工棚改为集体厨房,主动为大家做“大锅饭”。
人多凑在一起,吃饭成本能大大降低,每人每天只要5元左右。
几十个人围在一起,原本清苦的日子,竟变得像一家人在一起那样热闹。
到了晚上,在唯一昏暗的灯光下,有人聚在一起聊天,有人伴着音乐跳起广场舞。
看着他们欢快的笑容,谁能想到他们活得这样苦涩呢?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大姐,她在简陋的小屋子里仔细铺着自己的小床。
当被问到“住在这种地方能踏实吗?”她咧开嘴笑了笑:
“踏实,因为我没有钱呀。但现在这样,总比在外风吹日晒的好嘛,对吧?”
谁不希望自己的家舒适温暖,能安放好自己的一切疲惫?
可半生积蓄买下的“安定”,竟变成一场豪*,*到流离失所,*到只剩生存。
唯有无奈地守着这名下唯一的房产,在荒芜中一点点重建自己的生活。
逆来,顺受。心底无限悲凉,脸上不见风霜。
05
耳朵不是云南人,也不认识这栋烂尾楼里的任何住户。
我写下这篇文章,是因为在看到他们的故事后,想到了自己。
像他们一样,我从农村来到城市,没钱没背景,有的只是一股子想在城市扎下根的劲头。
像他们一样,我什么活都干过,白班的、夜班的,体面的、不体面的,就是想努力混出个人样。
像他们一样,我终于攒够了一小笔钱,满怀欣喜地买了房,憧憬着把爸妈接进城里享享福。
像他们一样,每月工资的一部分,都要拿出来还房贷,可即便如此,还是倍感幸福。
中国人对美好生活最大的盼头,不就是买个房子,有个家吗?
但唯一的不一样,就是噩运找上了他们,放过了我。
半生积蓄打了水漂,风雨欲来,甚至连一扇遮挡的窗都不曾拥有。
没有一个勤勤恳恳的老百姓,应当过这样的生活。
耳朵只是一个小小的作者,即便写下这篇文章,也掀不起什么波澜。
但我还是要写,要为这群生活在烂尾楼里的人呼喊:
居者有其屋,是中国老百姓最大的信仰,他们老老实实赚钱一辈子,就是为了能有个属于自己的家。
别让这么平凡的梦,破裂得让人心碎。
资料来源:
南方周末:《昆明烂尾楼背后:12年前,一场烂尾的“造城运动”》新周刊:《比买不起房更绝望的,是买到了烂尾期房》齐鲁晚报:《等了8年,30多位业主决定住进烂尾楼》中国青年报:《他们住在烂尾楼》南方都市报:《他们用了半辈子积蓄,被迫住进烂尾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