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快讯(记者展圣洁)随着北京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临近,以“冬奥”为主题的文化广场如雨后春笋般陆续开园。今天(2月4日),坐落于海淀公园的冬奥文化广场正式对外开放。
2月4日,海淀区冬奥文化广场正式对外开放,市民入园参观游玩。新京报记者浦峰摄
上午十时许,新京报记者来到海淀区冬奥文化广场的舞台区,看到观众已经陆续到场,演员在为开幕式的演出做准备。
相关负责人介绍,海淀区冬奥文化广场位于“三山五园”中的原畅春园西花园遗址、现海淀公园内,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广场以“一起向未来”为主题,以冰雪运动为纽带,打造独具海淀魅力的城市文化活动平台。
广场内部设有观众及舞台区、冬奥展览展示区、冬奥特许产品专卖区、志愿者服务区、冰雪体验区五大功能区域以及安保服务站、医疗服务站和防疫服务站等站点。
“我们希望通过中国的年味儿、文化味儿、科技风,把海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充分展示出来,让大家爱上我们的冬奥文化广场。”海淀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陈静说。
海淀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陈静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新京报记者展圣洁摄
传统篆刻作品体现运动员不畏艰险的体育精神
走进冬奥文化广场,大红灯笼、中国结、老虎剪纸等新春元素营造的浓郁“年味儿”就扑面而来。
广场内到处装饰着各种新春元素。新京报记者浦峰摄
在“传统文化展区”,市民可以欣赏到“印言冬奥——大众篆刻作品展”,还能使用智能激光篆刻体验机亲手制作属于自己的篆刻作品,体验篆刻的乐趣和魅力。
“在参展的这些作品中,有不少篆刻家传承了齐白石的篆刻风格,即单刀、冲刀所形成的金石感、筋骨感、力量感、速度感。这种艺术表现手法更能体现出各国运动员在奥运赛场上奋勇拼搏、不畏艰险的体育精神。”中华世纪坛大众篆刻体验中心艺术顾问李剑非说。
参展的冬奥篆刻作品。新京报记者展圣洁摄
在“非遗体验区”,市民可以现场体验彩塑脸谱、剪纸、面塑、绒布唐等手工技艺,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艺术展区”,迎冬奥冰雪艺术展以“冰雪”为元素,通过摄影、绘画、雕塑等形式,展现现代冰雪艺术,传播冰雪自然之美、人文之美。
市民在非遗体验区参观。新京报记者浦峰摄
社区居民王潇女士向记者表示,自己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篆刻、面塑、毛猴等,而且很多都与冬奥相关。“我觉得这些活动非常好,能够让市民进一步了解传统文化,了解冬奥,希望我们的奥运健儿在冬奥会上能够赛出最优异的成绩。”
智能机器人助力防疫,减少“接触服务”
海淀区作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其冬奥文化广场在各功能区建设中均凸显浓郁的“科技风”,让冰雪运动在画面中“活”起来。
在科学城新使命——海淀城市规划展的现场,智能接待机器人可以自动带领观众参观展览,向观众介绍海淀区“一村三山五园”建设成果和文化科技融合成果,有效减少“接触服务”。
市民在体验VR滑雪。新京报记者浦峰摄
室内冰雪体验区突出冰雪与科技融合主题,设置VR滑雪机、滑冰游戏机两类高科技体感互动体验器材,市民可以通过科技手段体验到冰雪运动的速度与激情;“液态仿真冰”这一科技专利产品搭配满足不同年龄段观众使用的冰壶,可以让市民切身感受冰壶运动的魅力。
市民在科技专利产品“液态仿真冰”上体验冰壶游戏。新京报记者浦峰摄
在疫情防控方面,冬奥文化广场也充分借助了科技的力量。智能测温验码机器人伫立在广场入口处,将5G与大数据融合,可以精准识别入园观众的身份、行程、健康码等信息,能够大大缩减通过时间,避免人员集聚;智能消杀机器人每天按时在各功能区巡回喷洒消*喷雾,确保及时杀菌,让市民在冬奥文化广场玩得舒心、放心。
据了解,海淀区冬奥广场是在原年夏季奥运会广场的基础上建成的,舞台、大屏幕等均为夏季奥运会遗产。场地的可持续利用、工作人员的接续奋斗、运行经验的代代传承,书写着属于海淀的“双奥”魅力。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公共服务处处长刘贵民介绍,为营造喜迎冬奥和欢度春节的浓郁氛围,北京市冬奥文化活动办公室、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牵头统筹51家市区成员单位,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共建成了16个冬奥文化广场和91个冬奥示范设施,策划开展了项共计1.16万场冬奥城市文化主题活动。
“其中,在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还将组织开展项共计场冬奥主题城市文化活动,在此也提示广大市民和媒体朋友,提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