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勇海:护士去哪了
护士去哪了?这是病房里经常被问及的一句话。这句话背后隐藏着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国家36年前制定的1:0.4的床护比至今难以达标。新华社调查发现,护理需求的快速增长和护理投入的长期不足,共同造成护理人员紧缺的现状,而重医轻护、伤医伤护事件频发、护校生源减少,则加剧了这一趋势。(5月12日《新华每日电讯》)
护士被称为白衣天使,与医生同是患者的健康守护神。在老百姓中间,甚至流行着三分治疗,七分护理的说法,可见护士对病患的康复举足轻重。护士还因为和患者相处的时间最长,在缓解医患紧张关系方面能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正因此,1978年,原卫生部规定,医疗机构病床与护士的配备比例不得低于1:0.4,2008年国务院出台《护士条例》,再次以法律形式将这一标准确立。
可36年了,护士缘何总被忽视,36年前制定的床护比为何至今难以达标?一方面,医疗机构本身重医疗,轻护理。面对不断增长的病患需求,在经济利益驱使下,很多医院不惜重金引进能带来经济效益的医生、设备、技术,但在护理等医疗服务方面却舍不得投入,不愿多招护士,甚至认为多养护士是赔钱不挣钱,实施减员增效就先减少护士。导致护士严重短缺,工作强度大,待遇较低,流失严重。
另一方面,护士普遍缺乏职业认同。在很多人眼睛里,护士的工作,无非只是打针、送药、测体温、量血压、记账、催账等等,机械而又重复,毫无技术含量。有些人还认为,护士是医院的万金油,哪里需要就到那里,病人不管什么生活琐事都可以找护士,遇到刁难的病人或家属还必须骂不还口,打不还手,没有多少职业尊严可言。这种职业差评,导致护校生源减少,护士队伍后继乏人。
改变护士职业不受待见的社会偏见,也需顶层制度设计,将护士打造成受人羡慕的职业。曾有过护士荒的美国,在2001年提出了护理再投资方案,其核心是提高护士的社会地位,保障其薪水优待和接受继续教育的权利,护士的劳动收入水平与医生基本持平,如今护士荒现象已扭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