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太出人意料的,中华第一商圈的桂冠要颁给上海的人民广场。(可绝对没有作弊意图哦……)
排名前列的还有很多即使你没有到过那个城市也知道的商圈,比如南京的新街口、成都的春熙路、重庆的解放碑和观音桥,以及广州的体育西。
有4座二线城市——无锡、合肥、哈尔滨、福州的商圈也入围了前20,其中无锡的崇安寺甚至占据了第三名——当然无锡的其他商圈就显得默默无闻了。而一个意外的落差在于,北京的商圈们在这份榜单中掉了队,其得分最高的王府井商圈仅排在全国第21名。
也许有小伙伴不服,不同城市的商业中心怎么能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呢?
别急,先听我们来解释下算法。在开始所有数据计算之前,我们首先将中国大陆的地图划分成了个连续的1公里x1公里栅格,然后将新一线城市商业数据库监控的个商业品牌的所有门店信息统一投影到这一系列栅格之中,在此基础上获得商业资源最集聚的栅格排行。因此,新一酱可以拍胸脯保证,城市与城市之间,栅格与栅格之间的比较是标准化的。
做完栅格划分之后,新一酱又根据城市中心的理想业态构成,为不同类型的商业品牌类别赋予了不同的权重:
通过投影与计算,我们就获得了每一个栅格的得分,切分到城市层面,你便能看到每一个城市商业资源的分布。
从各城市排名前5的商圈来看,南京、成都、杭州、重庆构成了新一线城市中的“第一梯队”,其头部商圈全都跻身了全国前20的榜单。
差异在于,除了新街口,南京其余商圈的实力明显处在下一梯队,而成都、杭州、重庆的TOP5商圈则保持了整体较高的分值。
为了进一步观察各城市的商业分布特征,我们提取了所有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与二线城市的TOP5商圈得分,计算出了它们的均值与标准差。
这两个数值可以分别体现城市顶级商圈不同的特点——均值展现城市顶级商圈在全国的地位和实力,标准差则说明这些顶级商圈之间的实力差距是否显著。
我们以这些城市的平均表现为它们设立了一个十字象限,来更直观地观察城市的商圈特征。
在这张十字象限图中,第一象限聚集了一批整体商业实力较强的城市,包括了大部分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和昆明、哈尔滨等强二线城市。由于它们的头部商圈优势非常突出,因此也拉开了和其他商圈的差距。
其中,上海以4个商圈入围全国前20的成绩,不意外地成为了整体商业实力最强的城市,而商圈实力差距最为显著的则是新街口“独大”的南京。
落于第二象限的同样是一批“强商业城市”,但区别在于它们的商圈实力整体上较为平均,代表城市有北京和沈阳。
以济南为代表的第四象限城市的整体商业实力已处于这49座城市的平均线以下,且呈现出“头部集聚”的特征,在一至两个强商圈之后,其余商圈的得分显著跌落。
此外,大量的二线城市集聚在第三象限——TOP5商圈得分均值在2至3分之间、标准差低于1的区间内,它们在商业资源分布上的共性是:商业实力相对高线级城市有明显差距,但城市内部的资源分布较为均衡。苏州和东莞这两座新一线城市也出现在了这个象限中,它们的顶级商圈实力在新一线城市中已排名最末。
当我们把所有栅格的得分重新投射于空间地图上后,又能得到另一种结果——每座城市所呈现出的截然不同的商业空间结构。
成都、南京与西安都是典型的单中心城市。在西安,排名前4的商圈栅格全都集中在钟楼广场一带,构成了一个强势的中心。在后续排名中,高新路、未央路和小寨等地成为了几个零星的散点中心,但暂时都还无法撼动西安单中心的商业格局。
相对地,有些城市则是典型的多中心城市,例如“五中心”结构显著的重庆,以两岸三镇为城市基础骨架的武汉,以及由于地形原因被切割成多块的东莞,它们的强势商圈散布在城市各处,带动各自片区的商业发展。
栅格的得分反映了区域内商业资源的集聚性,因此它也可以用来判别当地生活的便利度与成熟度。区别于传统的城市商业中心,很多城市在过去十几年的时间里逐步在一片空地上建立起自己的“新城”或“新区”,除了产业数据,商业是否成熟也是评估城市新区发展程度的一种维度。
在观察城市的商业空间现状时我们发现,一些城市的新区已经有超过老城区的势头了。
太原是其中表现最突出的一座城市。它排名第一的亲贤长风商圈位于南部新城,商业资源的集聚程度已远超传统市中心柳巷。
在上图的其余5座城市中,南宁东盟国际商务区的万象城所在的栅格,也在商业资源得分上十分接近老城区的朝阳广场。苏州、西安、长沙、杭州等地的新城也正在逐步缩小和老城中心的差距。
从业态分布上来看,新区商业的定位更偏年轻和高端,餐饮、高星级酒店、奢侈品等业态的占比普遍高于老城,经济型酒店的业态占比明显更低。
在比完各城市的顶级商圈以后,新一酱决定再深入城市内部看一看:哪些地方是市级商业区,哪些地方存在着小体量但方便日常的社区商业。
借助“局部莫兰指数”,新一酱对商业资源最为丰富的上海作出了两种商业区的划分。“局部莫兰指数”是一种度量空间自相关性的指标,根据某一特定空间与周边相邻空间的分值分布关系,界定出4种空间类型,分别为“自身分值高,周边分值也高”、“自身分值高,周边分值低”、“自身分值低,周边分值高”与“自身分值低,周边分值也低”。
依据栅格地图的得分,我们定义“自身分值高,周边分值也高”的区域为城市中心商业区,“自身分值高,周边分值低”的区域为社区商业。
这项分析为上海找到了13处典型的社区商业。它们主要分布在嘉定、宝山、浦东等地,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大型城郊社区的商业配套,如浦江镇的华侨城商业中心、嘉定百联购物中心等;另一类为带有旅游目的地属性的商业地产开发,如朱家角、奥特莱斯购物村等。这些地区相对其所在的更大范围区域来说,是典型的“商业高地”。
而与它们相对的是城市中心区的绝大部分地区,其商业资源已连绵成片,都被划入了中心商业区的范畴。
最后,我们送上全国城市的第一商圈列表,看看数据选出来的城市中心和你心中的预想是否一致呢?
(有些城市没有数据,表格里面没有体现,点击图片可以查看大图)
文章来源于新一线城市研究所,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热文推荐』
☆换换脑路,高铁站商业可以做得更好
☆商业人都应该掌握的提升商业项目竞争力的N个策略
☆下半年最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