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逸园跑狗场到文化广场,从临时证券交易场所到精文花市,再到国内首个以音乐剧演出为主的现代化剧场……70年来,上海文化广场始终屹立在这片馥郁苍翠的文化乐土,与城市发展的脉搏同频共振。
很多上海市民的记忆里,都有关于这方乐土的美好回忆。9月23日,上海文化广场展开“成立七十周年特别活动”,一面全新的历史墙揭幕,也把上海市民卷进了旧时光。
风云变幻70年,文化广场的定位几经变换,不同的人群纷至沓来,留下了无数奋斗的身影和感人的故事。
如今的文化广场,已然成为音乐剧的一个代名词,成为音乐剧发展的一方沃土,观众拖着行李箱来看戏更是成为一种常态。
上海文化广场逸园跑狗场,远东第一大*场年,一个名叫邵禄的法国商人,在法租界开办了法商赛跑会,即逸园跑狗场(Canidrome),这就是后来文化广场的前身。
逸园跑狗场号称“远东第一大*场”。上海老百姓戏谑其为“看你穷”,因为当时*博输得倾家荡产的大有人在。
逸园跑狗场的主建筑。
逸园跑狗场入口处熙熙攘攘的人群。彼时的上海有逸园、明园、申园三家赛狗场,逸园因为地段适中、规模宏大、设备齐全、服务周到而成为三家之首,存在时间最为长远。
逸园跑狗场逸园能容纳2万余人,全盛时期拥有赛狗只,仅在年,这个跑狗场的账面利润就达到万银圆。不只是跑狗,逸园内还有旅馆、餐饮、舞厅、球场、露天电影院、微型高尔夫球场等,华洋杂处,战争年代亦歌舞升平,是当时上海滩上极具人气的休闲娱乐场所。据传,逸园一张圣诞夜的双人餐饮券就要元,等于二两*金,消费之昂贵可媲美今天上海的高档消费场所。
逸园的舞厅。
逸园的舞厅。年,抗战胜利,租界被收回,*狗业也被取缔,逸园作为综合性的娱乐场所依然兴盛不衰。文化广场,见证诸多文化交流盛事
年5月,上海解放,新生的人民*府需要一个大会场,团结群众,凝聚人心。
逸园场地大,地处市中心,交通也便利,将露天的逸园改造成能遮风挡雨的大型室内活动中心,迫在眉睫。
改建工程开始,四周插满红旗。
逸园改建为人民文化广场。年4月,经上海市人民*府决定,陈毅市长批准,逸园被改建、扩建,最初命名“人民文化广场”,同年11月正式命名为“文化广场”。
改建初期施工现场。
当时全市最大的舞台基本建成。新建成的大会场能容纳0人,舞台面积平方米,是当时上海最大的舞台。各种报告会、大型集会、国内外艺术交流演出,都在这里举行。
文化广场内举行大型集会场景。
年,上海市市、区各界人大代表第二次扩大联席会议入场券。年到年,文化广场共计完成场演出,观众人数多达一千万人次以上。文化广场与上海的城市文化共同繁盛,见证了诸多文化交流盛事的发生。当时的文化广场以一排排长板凳为座椅;大会场两边漏空,天热要吹电风扇,天冷要搭棚遮寒风;场内立着很多柱子,坐在柱子背后或场子后排的观众,看不见或看不清台上演出……然而,人们还是如潮水般涌入,尽享演出的狂欢。
年,盖叫天演出《武松打虎》。
年,日本松山芭蕾舞团演出《白毛女》。年,京剧艺术家盖叫天在此演出京剧《武松打虎》;年,芭蕾大师乌兰诺娃领衔苏联莫斯科国家大剧院芭蕾舞团,舞姿优美动人,受到上海观众的热捧;年,日本松山芭蕾舞团首次访华展开“芭蕾外交”,在文化广场首演《白毛女》。松山芭蕾舞团创始人清水正夫在回忆录中写到:“上海的演出在能容纳多人的文化广场剧场举行,在这么多观众面前演出,对我们芭蕾舞团来说还是第一次。人的掌声响彻巨大的剧场,这种壮观的情景是举世无双的。”
年,三千人演出《在毛泽东的旗帜下高歌猛进》。
《在毛泽东的旗帜下高歌猛进》和《东方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和文化广场也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年5月,上海解放15年以来最盛大的音乐会——第五届“上海之春”音乐会在文化广场举办,三千名专业和业余的音乐舞蹈工作者联合演出了音乐舞蹈史诗《在毛泽东的旗帜下高歌猛进》。
演出反响极为热烈,后来又加演了7场,场场满座,一票难求。
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观看演出后,酝酿国庆之际在北京也上演一部类似作品,拍板抽调演出人员进京,将其作为《东方红》的基础。
火灾后的广场。
火灾后的舞台。年12月,一场大火将文化广场付之一炬,满目残骸。因操作工违反操作规定,文化广场遭受了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火灾,整个大会场、舞台和北邻的上海市戏曲学校一部分被烧毁,损失约达余万元。
火光就是命令,救火不用动员,周围居民迅速投身到救火队伍中。
重建的文化广场,占地平方米。
重建的文化广场,舞台高度升至19米,扩大了观众休息厅和各项服务设施。年春天,周恩来总理亲笔批示:重建文化广场。历经83个日夜奋战,年10月,一座全新的文化广场落成:平方米封闭式的观众厅里,不用一根落地立柱,照样擎起了上海最大的屋顶,领国内剧场建筑之先。
文化广场从原先两边漏空变成全封闭式,座位从0个压缩到多个。
文化广场的化妆室。重建后的文化广场迎来了百花齐放的文艺春潮,用海纳百川的胸襟接待国内外各类艺术团体,用全上海最大的银幕放映各国的电影。
年,朝鲜平壤歌剧院演出歌剧《卖花姑娘》。
年,上海乐团演出钢琴协奏曲《*河》和大合唱《长征组歌》。年5月,朝鲜平壤歌剧院首次来到上海,在新建的文化广场演出了大型歌剧《卖花姑娘》,成为一代人挥之不去的时代烙印。“朵朵鲜花卖不完,点点眼泪流不干”,悲惨的故事情节让台上台下哭成了一片,卖花姑娘的歌声也由此传遍了上海的大街小巷。
越剧电影《红楼梦》
年代文化广场的电影票。年5月,为满足观众对电影的需求,文化广场的大舞台上支起了上海最大的银幕(9.5米*16米)。罗马尼亚电影《斯特凡大公》、南斯拉夫的电影《桥》《瓦尔特保卫塞拉热窝》、日本电影《望乡》《追捕》、英国电影《海浪》《39级台阶》、苏联电影《攻克柏林》《伟大的公民》《列宁在》……来自世界各国的时髦电影,在此陆续上演。
越剧电影《红楼梦》备受追捧。很多企事业单位来包场,一天放五六场,有时候甚至放到半夜一点。一般电影院一场观众七八百或千人,这里的观众动辄八千人,放一场可以抵人家一星期。
年代末期,文化广场的各项设施日益老旧,场馆逐渐安静了下来。美国杨伯翰大学歌舞团成了文化广场的告别演出。
证券交易所,发行解放后第一张股票
年的夏天,文化广场突然热闹了起来。密密麻麻的人群涌向文化广场,他们不是来看演出的,而是来炒股的。
这一年,股市火爆,大量上海市民想开户入市,但办理股东卡的地方场地狭小。有关方面决定,在文化广场开设一个临时股票集市。文化广场因此成为上海最大的证券交易市场,并发行了解放后第一张股票。
阴错阳差,文化广场成了中国经济改革的一个历史性舞台。
文化广场成了临时证券交易市场。
文化广场发行了解放后第一张股票。精文花市,华东地区最大花卉交易市场年,曾经上演《卖花姑娘》的文化广场,又成了上海最大的卖花市场,花香四溢,遍地芬芳。
精文花市开进了文化广场,其年销售鲜花约35亿枝,占华东地区花卉年消费量的70%至80%,在全国小有名气。
这里也是上海爱花人、买花人最常去的地方。一大早,花市里就熙熙攘攘、人声鼎沸,擦肩而过的人们无一例外都怀抱着一大捧鲜花,市民选得眼花缭乱,店老板更是忙得不亦乐乎。
精文花市上海文化广场,中国首个音乐剧专业剧场年10月,文化广场的老旧建筑在爆破声中被夷为平地。以音乐剧运营为中心——这片历经风云变幻的旧址,被描绘上了新的蓝图。
经过五年奋战,一座宛若凤凰展翅的白色建筑升腾而起。这座新剧场沿用了“文化广场”这一历史上的金字招牌,观众席共三层个座位。
年,引进音乐剧《剧院魅影》。
年,引进音乐剧《伊丽莎白》。年9月23日,开幕大戏《极致百老汇》登上崭新舞台,开启了上海文化广场作为音乐剧产业标杆剧场的新起点。年12月,音乐剧《巴黎圣母院》连演24场;年12月,音乐剧《剧院魅影》连演63场;年12月,德语音乐剧《伊丽莎白》连演40场;年1月,法语音乐剧《摇滚莫扎特》连演24场……
11年来,来自11个国家的场演出,吸引了超过万人次观演。无数海外经典原版大戏,为国内观众打开了一扇窗。
年,自制中文版音乐剧《我的遗愿清单》。
年,自制中文版音乐剧《星际信使》。引进世界经典大戏之外,11年来,文化广场也在坚持培育原创华语音乐剧的市场土壤,累计为47台原创华语音乐剧的场演出提供场租减免与宣传营销支持,小心翼翼呵护中国音乐剧之花生根发芽。年,文化广场首次购买成熟作品版权,完成中文版《我的遗愿清单》制作。经过5年不间断的探索与实践,文化广场已制作出品包括《罗密欧与朱丽叶》《粉丝来信》《星际信使》在内的8部中文版音乐剧,成为本土音乐剧创制的生生力量。
年,文化广场又发起了“华语原创音乐剧孵化计划”,积极扶持和培养原创的新生力量。4年来,孵化计划共收到部作品投稿,名创作者参与。《生死签》《南唐后主》《对不起,我忘了》陆续破壳,完成对外商演。
文化广场制作出品剧目从上海出发,走向全国,截至年底,预计共将完成超过场巡演。
从海外引进到自主制作、再到孵化原创,11年来,文化广场正在一步步践行从“选好戏”到“做好戏”、从“看音乐剧,到文化广场”到“做音乐剧,到文化广场”的华丽变身。这是中国音乐剧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文化广场深化音乐剧品牌的必经之路。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