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广场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日本和德国工业转型的
TUhjnbcbe - 2024/5/7 17:40:00

引言

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日本和德国工业转型的经验有哪些?总的来说,日本作为东亚“雁阵模式”的领头雁,其制造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纵观日本制造业转型和绿色发展的历程,可以发现,日本工业转型过程中,适应外部发展环境变化,适时调整政策,优化工业结构是日本制造业走在世界制造业前列的重要策略,同时构建与产业结构转型相适应的现代教育体系,为推动工业转型储备了大量高素质人力资源。

一、日本工业转型与绿色发展的经验

其实施的环境会计制度管理模式,以及建立的立体综合环境教育体系,也增强了日本工业企业和普通民众的“环境保护”意识,铸造了工业绿色发展的社会氛围。

(一)适应外部发展环境变化,适时调整政策,优化工业结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面对严重破坏的经济基础,日本采取了“倾斜生产方式”政策,优先发展能源材料制造业和重工业。面对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出现的石油危机,世界石油价格的飙升,而以化工、煤炭、石油和钢铁为主的日本高耗能产业消耗了近90%的能源进口量,面对能源压力,日本对高能耗制造业进行了大规模的结构调整,使得高耗能重化工业在地区经济中的比重降低,而技术密集型工业则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上升。

一九八五年日本签定“广场协议”,拉开了日元快速升值的序幕。一九八五年二月至一九八八年十一月,日元对美元升值%,从一九八八年十一月一九九〇年四月又升值29%。受汇率的攀升的影响,日本制造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出现下滑,为此,日本实施了制造业海外转移投资步伐。面对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日本适时调整产业转型和发展策略,提升了日本工业的应变能力和产品国际竞争力。

(二)构建与产业结构转型相适应的现代教育体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日本制造业转型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储备,在工业转型发展的各阶段,日本适时强化现代职业教育的市场适应性,为制造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主要表现在:

一是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紧紧契合区域产业转型发展要求,为区域工业转型培养了大批专业技能人才。

二是工业企业内部实施的职业教育,在工业企业和产业需求驱动下,日本工业企业内部所实施的职业教育模式,使得阿罗的“干中学”理论与职业教育的“学中干”有机结合,极大提高了日本的社会劳动生产率。三是产学紧密合作,实现产业界和教育界的互利互惠。产学合作是日本职业教育的典型特点,日本通过此方式培养出了大批高级应用型人才,对经济恢复和振兴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实施环境会计制度管理模式,建立立体综合环境教育体系,增强了日本全民环境保护意识。环境保护成为企业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社会需要评价企业的环境贡献,对于环境保护的贡献,企业也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可,环境会计制度搭建起连接二者的桥梁,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设置环境会计制度进而进行环境审计,以更加透明的方式将企业的环境消耗和环境贡献清楚展示,保障工业企业能够合法、合理和正当从容地应对绿色壁垒,将国际绿色壁垒带给企业的绿色压力转化为绿色动力。

当面对工业带来的环境压力时,日本通过环境教育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

一方面,日本重视学校的正式环境教育,在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有针对性的采取适宜的环保教育内容,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也为日本绿色经济发展储备了大量人力资源。

另一方面,日本也非常重视非正式环境教育,主要体现在通过各种渠道推进社会环境教育,作为污染的主体,企业的环境教育是日本环境教育的重要方面,企业在环境教育中认识到环境的价值,引导企业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有力地推动着绿色发展。

二、德国工业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经验

德国以其发达的工业和高质量的工业产品享誉全世界,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一直高度重视以工业为主的实体经济的转型发展,高度重视技术创新、适时进行工业转型升级和实施工业的高品质发展战略是德国工业发展的重要特征,并借以完善的多层次教育体系为工业转型发展培育了大量的高技能和高素质人才,使得德国成为全球制造业实力最为雄厚的国家之一。

正因为如此,即使遭到近年来严重的经济危机事件——全球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德国的经济依然在经历微小波动后强劲发展。同时,德国实施的工业品生命周期政策,为德国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总结德国工业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对中国工业转型具有很大的启示。

(一)德国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对培育工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研究开发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保证,在推进“工业4.0”战略过程中,德国构建由政府提供三分之一、企业提供三分之二的研发经费,个人提供知识与劳动组成的“三位一体”的研发合作模式,这为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创造了良好的制度框架,同时,借以专利保护制度、知识产权制度及完善的技术标准界定为企业提供了创新激励。

每年德国工业产业用于研发的费用高达近百亿欧元,占销售额的5%以上,专利申请数名列全球第三。德国不仅充分发挥大企业在尖端技术创新中的作用,而且积极鼓励中小企业参与尖端技术领域研究,以促进不同层次的技术创新成果充分转化为生产力,由此培育了成千上万家被誉为“隐形冠军”的中小企业。在德国创新体系中,政府通过实施诸如税负减免、研发资助等形式,引导并支持企业创新。

与此同时。德国工业行业间建立起完善的行业协会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创业失败者“减震”。例如,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为制造企业提供新技术、服务、经济政策等信息,定期组织研讨会等,为企业搭建了创新交流的集聚平台,有力地推动了德国工业的转型发展。

(二)完善的多层次教育及培训体系为德国工业转型提供了充足的高技能人才保障。充足的人才储备是德国工业强大和实施“工业4.0战略”的保障,而完善的多层次教育培训体系是充足人才储备的后盾,主要表现在:

1.德国高等院校的人才教育为德国工业转型发展培育大批高端人才,德国高等教育所引入的“关键能力”教育理念,并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指标,既契合教育的本质,又适应了德国工业转型发展对高端人才的需求。

2.德国独特的“双轨制”职业培训体系,为德国工业转型提供了职业技术人才。德国推出相当于高中及以上阶段的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学生的应用型技术教育模式,既为德国工业企业提供了理论与实战兼备的管理和技术人才,如工程师、企业家等,促成了企业家精神的形成。又为“德国制造”输送大量经验丰富、技术高超的“蓝领”工人,促成了庞大的创新群体。

3.德国企业普遍推行职前培训模式,企业职工在从事各种工作之前都要经过严格的职业技能培训,同时在工作过程中也适时针对新的生产工艺进行职业培训。

这种职业培训方式有力地推动了劳动者的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促进了德国创新知识的积累和职业道德素质的延续提升,使得工业生产与人力资源能够实现有效衔接,推动了分工的专业化和制度化,保证了德国制造业产品的质量。德国全社会多层次系统化的教育组织体系,有力推动了产业工人的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为德国制造业转型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促进了德国工业转型发展与升级。

(三)大力实施工业企业的可持续化发展。工业是能源资源消耗大户、环境污染的主要源头,同时也是提供就业岗位较多的行业之一,工业自然也成为德国制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政策及规划的重点

1
查看完整版本: 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日本和德国工业转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