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元存24年只得8400元续 专家:银行应全额支付22万元本息
对话嘉宾:
尹田 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赵万一 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西南*法大学教授
张新宝 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近日,一份存期为24年的储蓄合同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有媒体报道,湖北丹江口市民盛忠奎夫妇去建行丹江口支行提取24年前办理的长期定期保值储蓄存单。但是,意料之外的是到银行只给8400元,银行以上级部门有规定、存单已失效为由,拒绝按约定兑现。
此事也引爆了一场舆论大战。在存单有效还是无效,银行如何善后,储户应否获得预期利益的问题上,各家观点莫衷一是,迄今未有定论。为此,《法制》特别采访了合同法专家来明晰其中问题。
合同效力不成问题
:目前可见争论主要集中于该储蓄合同是否有效。银行方面表示:人民银行湖北省分行曾在1989年下发“对保值储蓄有关问题的紧急通知”,规定现行保值储蓄存款有三、五、八年三种期限,其他档次的储蓄保值业务应停办,并据此认定该储蓄行为是无效行为。有观点也认为,因央行早已叫停高息揽储,该合同因违反合同法第52条因“违反法律、行*法规的强制性规定”而无效。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尹田:本案并不涉及对合同效力的认定问题。对于合同效力的认定,包括是否违反法律规定,都必须以合同订立时的情况为准。如果合同订立时的法规*策允许银行超过8年的高息揽储行为,那么,即使以后规则发生了变化,也不应对合同效力产生任何影响。此案在合同效力的问题上,并没有讨论余地。
赵万一:储蓄合同作为一种民事合同,其成立以双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为条件。双方当事人基于真实意思表示所订立的合同具有合法性,当然应受法律保护。该储蓄合同虽然违反了合同订立后的法律规定,根据法不溯及既往的精神,也不能否认其效力。
此外,银行的一个内部规章(通知)在效力层次上并不属于可以影响合同效力的由法律和行*法规作为载体的强制性规定。
而即使违反了法律、行*法规确定的强制性规范,按照合同法司法解释(二)第14条的规定也不当然导致合同无效。根据该条司法解释,只有违反效力型强制性规范的合同才会导致无效。如果违反的是管理型的强制性规范,只会引起行*责任和刑事责任的追究,并不影响到合同的效力。就人民银行禁止高息揽储的通知精神来看,该条规定并没有直接与行为的效力挂钩,故属于典型的管理型强制性规定,不会对合同效力发生影响。
张新宝:央行的叫停通知最多算部门规章,不是法律或行*法规,因此不属于合同法第52条规定的认定合同无效的依据,不能据此认定合同无效。
[1][2]下一页央行规定不约束储户
:银行只支付给储户存款本息8400元,而不是22万元。如何认定银行的这一行为?是否构成违约?
尹田:应当注意的是,央行规定主要是用来约束银行行为的,对于存款人没有直接约束力。而相关规则变化后,银行有义务通知存款人合同变更,以便于存款人对自己的利益及早做出安排,保护好存款人利益。如果银行尽到这一义务,是无需承担违约责任的。
赵万一:银行按存单约定向储户支付本息,只是在履行自己未完成的履约义务,并没有使其承担新的义务,在性质上并不属于承担民事责任的范畴。
在银行和储户的关系上,银行处于强势地位,而储户处于弱势地位。储蓄合同也属于格式合同条款,无论是对利息的确定还是储蓄条件,储户均处于被动的参与和接受地位。根据我国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在对格式条款的理解发生疑义时,应从不利于格式合同条款提供人的方面进行解释。更何况在本案中双方对合同的约定内容并无明显的疑义。另从诚信角度而言,在本案中储户并无任何过错,而银行却有明显的过失,银行行为构成违约,银行也应为自己的不谨慎行为买单。
张新宝:这份储蓄合同并无无效的法定事由,且既然是双方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银行就应该履行,其只支付给储户8400元的行为构成违约。
22万元本息应全额支付
:储户应否向银行主张其预期的22万元本息?
尹田:在央行叫停高息揽储后,银行没有采取合适的方式处理过去已经发生的该类行为,如:没有及时通知储户合同条款的变更。退一万步讲,即使银行当时这样做是违规操作的,对金融秩序也造成了损害,但就存款人而言,其是善意的,应当对其信赖利益予以保护。
因本案中银行没有履行告知义务,因此对于储户因此造成的损失必须予以赔偿,即构成违约损害赔偿。因为合同订立之时不可能对此情况作出预见,所以从合同中应当找不到相关赔偿依据。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按照合同法第113条的规定,损失赔偿额应当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银行应按照储户的实际损失进行赔偿,依照或参照约定的利益标准,储户可以要求得到损害赔偿额22万元。当然,最后要由法院综合各方面情况予以酌情裁判。
赵万一:储户有权要求获得22万元本息。在市场经济社会,银行作为经济人,应当比自然人更具有理性和风险判断能力。揽储行为作为一种经济行为,银行自应对其收益和风险有相当准确的把握。由于自己的判断失误,因此造成的损失自应由自己承担。
金融业既是高收益行业,同时也是高风险行业。因此金融从业者应当有风险意识和诚信经营意识,对法律常怀敬畏之心。
张新宝:银行应严格按照合同当时约定,全额支付给储户22万元本息。前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