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人大代表”当“副业”
针对少数市人大代表较少参加人大活动的情况,近日,广州市人大常委会代表工作部门专门向这些代表发出 《致代表的一封信》,提醒其增强代表意识。据悉,以信件形式提醒代表履行职责的做法在广州尚属首次,在全国也不多见。(10月10日《北京青年报》)短信中明言,“人大代表参加闭会期间的活动,是代表履职的重要体现,是《代表法》对人大代表的要求,是人民群众对人大代表的期望……”既然如此,人大代表参加活动就不是一件可有可无、来去自由的事,然而面对缺席代表,人大常委会能做的却只是发信“委婉提醒”。更令人尴尬的是,措辞谨慎的发信还是 “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才决定做的”。根据广东省的相关规定,对于没有达到执行代表职务时间的,本级人大常委会可以提出批评。然而在现实中,这种情况极少出现。也就是说,现有制度对代表履职时间根本就毫无约束力。不可否认,发信可以对缺席代表起到一定的触动作用,但对于杜绝这一现象而言,至少从目前来看作用有限。意料之中的是,收到信的多为忙于本职工作的大忙人——忙于*务的官员、叱咤商场的企业家等。缺席人大活动的代表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忙”显然不能成为缺席的借口。既然身为人大代表,就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就应不负选民的重托,不能因为忙于本职工作,就缺席人大的活动。否则,“人大代表”岂不成了官员和企业家等的“副业”?毋庸讳言,代表意识差、履职积极性不高等情况,在全国各级人大中普遍存在。譬如每年人大开会期间都会有个别代表“零议案”,或者提一些毫无价值、人云亦云的“花瓶议案”。而对于这些人大代表,除了媒体曝光、公众批评之外别无他法,他们依然可以心不在焉地“代表”着人民。人大代表不出席人大活动,其实不仅是一个意识问题,更是一个能力问题。他们根深蒂固地存在着一种“副业意识”,不愿也不能拿出起码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人大工作中去。这样的代表显然是不称职的,无法满足人民的期望,他们的存在不仅会浪费*治资源,而且不可避免地会弱化人大制度的威信。由是观之,建立人大代表的即时退出机制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