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4/12/15 17:06:00
琚和璩是两个字今天看了网友逍遥游遍写的一篇文章《璩(琚)湾,一个既有趣有尴尬的地名》,我在评论区内也发表了一条评论,说了一下琚和璩两个字的读音。由于是评论,说得不太详细,这里再说一下,一并谈一下繁体和简体字的并非一一对应的现象。在东汉许慎编写的《说文解字》中,琚和璩两个字就都被收录在了卷一下的《玉部》。大徐本“琚”字的注释为:“琚,瓊琚,从玉居声。《诗》曰:‘报之以瓊琚。’九鱼切。”许氏所引《诗》为《卫风·木瓜》第一章中的句子,本章为:“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非报也,永以为好也。”诗中“瓜”、“琚”上古韵同在鱼部,故押韵。后两句中“报”、“好”同在幽部,换韵。《说文解字新附》“璩”字的注释为:“环属,从玉豦声。见《山海经》。缰鱼切。”清郑珍《说文新附考》:“《中山经》‘穿耳以鐻’郭《注》云‘金银饰之名’。《魏都赋》‘鐻耳之杰’,用其文。《后汉书·张奂传》云:‘先零酋长遗金鐻八枚。’义同。《众经音义》引《字书》:‘璩,玉名,耳璩也。’(《字书》,《隋书·经籍志》载三种,皆无撰人。)知汉后字别从玉。大徐云‘见《山海经》’,其实出《字书》也。作鐻亦系假借。鐻在《说文》本钟虡字别体,《众经音义》云:‘耳渠,耳珰之类。’知古人或借作‘渠’,因之俗又作璖、(从王从巨从木,即前字无‘氵’旁),见《集韵》。”从郑珍的考订可以看出,徐铉所在《说文》中所新附的“璩”,是汉以后新字,许慎不可能收入《说文解字》中的。而其所引证的《山海经》中,其实没有这个字,而是以“鐻”字代替的。“鐻”字是虡的异体字,义为掛钟鼓的架子。“璩”字所表示的耳环之类的饰品,古或用金银打造。因此这个后起字从玉,它还有璖等俗体写法。小徐本《说文解字》无“璩”字,琚的注释与大徐本同,其音释为“坚疎反”。九鱼、坚疎二切音韵地位同。(虽九、坚二反切上字在大徐本的反切有所区别,但在小徐本的反切上字中是可以系联,所以两个反切是可以认为其音韵地位相同)在《广韵》中,“琚”、“璩”同在鱼韵,琚在“居”小韵,九鱼切,见母开口呼三等。对应的今音是jū。璩在“渠”小韵,群母开口呼三等,对应的今音是qú。这样看,璩与琚是两个音义都不相同的字。在我们现在所用的简化字中,确实有将以豦做偏旁的字被简化为以“居”做偏旁的情况,如:劇简化为剧,據简化为据,但这并存能一概而论。也有许多没有被简化的,如:遽、澽、鐻、醵(以上音jù),蘧、籧(qú)等。我们还可以发现,因为琚从居得声,居为见母字,见母为全清音,所以从居得声的字的声母多为j,声调多为阴平、上声和去声字,而少有阳平者。璩从豦得声,豦为群母字,群母为全浊音,所以从豦得声的字,今音的声母为j、q,声调往往为阳平和去声,而少有上声者。“琚”和“璩”字都是姓氏用字,两者当然不是同一个姓氏。所以,在其作姓氏时,尤其不同混用。我们的汉字是世界沿用时间最久的文字,在使用中,形成了一些传统和习惯。我国是礼仪之邦,在古代宗族观念强烈,所以十分重视姓氏和辈分。在书写人名时,一定不能写错姓氏和姓名用字,否则可能会让人十分不悦。汉字存在着大量的异体字、同音字。有时,异体字也会形成不同的姓氏,如丘与邱,在表示山丘、丘墟之类的意思时,两个字的意义和用法是没有区别的,但在作姓时,却是两个不同的姓氏。这是我们今天使用姓氏用字要特别注意的地方。璩湾法治文化广场正宗璩湾酸浆面网友逍遥游遍文中所说的现象,就是没有注意这两个字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汉字,在今天的简化汉字中,璩并没有简化作琚。文中插图中的“琚湾法治文化广场”和“正宗琚湾酸浆面”的错误,就是依照剧、据等字简化字类推而导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