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广场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今天,刷新上海一起来看六大地标的沧桑巨
TUhjnbcbe - 2025/1/3 17:46:00

时光荏苒,

从年至今,

屹立于东海之滨的上海

见证了时代的变迁。

沧桑70年,

她都发生了哪些巨变呢?

1、人民广场之变

时间的长河总能留下最宝贵的东西。在南京西路上,一幢80多岁的挺拔瞩目钟楼,不仅仅是一份历史遗迹,更是和上海、上海人朝夕相伴、共同成长的见证。

前世今生

新老照片的拍摄点均在新昌路附近,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座带有折衷主义和古典主义风格的钟楼,昔日的跑马总会大楼。每逢整点报时,钟声向西可以传达至现在的静安寺附近……70年前,这座高53.5米的钟楼是上海的地标性建筑之一,钟楼四面镶装有圆形直径3.3米的大钟,钟楼顶与大钟之间是瞭望台。

▲年跑马总会大楼

▲年上海市历史博物馆

设计跑马总会大楼。

大楼竣工,位置在跑马厅的西北角(今黄浦区南京西路、黄陂南路路口),大楼本为高级俱乐部,供跑马总会会员享乐。

上海市文管会将跑马总会大楼用作上海博物馆兼图书馆,一层的下注大厅被改成陈列厅,二层改为图书阅览室,三层包厢改为陈列室,于年相继对外开放。

年博物馆迁出,一层陈列厅改为书库,三层陈列室也改为阅览空间。

上海图书馆迁出,拆除了部分不合理的加建,在建筑东侧增加了交通和辅助空间,新建的大楼梯连接各层展厅。上海美术馆年迁入,年底迁出;

年起

上海美术馆改建为上海市历史博物馆。

年3月

正式对外开放,成为又一个文化新地标。

上海解放后,跑马总会大楼变身为上海博物馆、上海图书馆、上海美术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在上海人民的文化、娱乐及公共生活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

华丽转身

漫步花间小道,又不知是在繁华都市里,还是身处郊外林圃中……如今的人民广场核心地区,前身是旧上海著名的跑马厅。黄浦区区志显示:年前后,英商霍格等人利用租界管理机构工部局和上海道台的合力,由一英国军官骑马从今西藏中路第一百货公司门口起,向西由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折马霍路(今黄陂南路)再向东经跑马厅路(今武胜路)至现在的上海工人文化宫,折向北沿西藏路回到原地,圈占了余亩(今人民公园、人民广场)土地,建立起上海历史上第三跑马场,又称“跑马厅”。

▲年人民广场综合改造工程竣工仪式

上海解放后,这一片土地终于回到人民手中。年9月,上海人民在原跑马厅旧址举行人民广场辟建典礼,将其改建成人民广场、人民大道和人民公园。人民广场总面积达14万平方米,可容纳多万人,是上海大型活动的场所之一。

年,人民大道路面重行整修,路面宽达90至米,以铁索护栏分隔车道,树立了20座华表式灯柱,上有80盏椭圆形宫灯,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随着上海城市发展的需要,人民广场启动彻底改造。年上海博物馆率先破土动工,年9月人民广场综合改造工程正式启动,年底广场地区绿化工程开始,年1月人民大道全面改建,同年上海大剧院、上海人民大厦动工兴建。年9月21日,以音乐喷泉射出的第一束水箭为标志,人民大道与广场地区绿化改造工程告竣,同年博物馆也建成,年7月1日,上海人民大厦启用,年上海大剧院建成,年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和地下水库建成。改建后的人民广场,成为上海城市交通的中心,并成为上海的一大历史文化风貌区。

2、上海港之变

年5月27日,上海解放,上海港揭开新的历史篇章。港史专家茅伯科介绍,当时遭国民党袭击轰炸,黄浦江和长江口出现多艘沉船,阻碍航运。“尽快接管港航管理,打捞沉船,畅通航道,恢复港口生产,确保煤、粮和棉花供应,成为上海港解放初的首要任务。”

▲上海解放前的外滩

▲年的外滩

▲上世纪30年代的苏州河两岸,停满了小船

▲年苏州河沿岸

5月底,西起南京、东至南通的沿江各港上万吨民船满载粮食驶往上海;解放一周后,上海开往武汉的客货班轮率先复航;年到年,上海港相继成立6个装卸作业区,此后又扩至12个。除经营国有码头仓库外,还兼管辖区内的外商和民营码头装卸业务。以国营企业为主的沿海运输和港口装卸体系渐渐成形。年,上海港完成货物吞吐量万吨,年增至万吨,年达.5万吨。

上世纪五十年代,上海港积极改变生产技术落后的局面,添置装卸机械,减轻劳动强度,一批码头工人转型为第一代装卸司机。到了六十年代,继续推进技术革新,创造电磁吸铁盘、“革新吊”等新设备;煤炭、黄沙等散货卸船改用吊车、抓斗作业,效率陡增。

上海港货物装卸和运输,曾全靠码头工人手拉肩扛

60年代技术革新,码头工人正在装卸粮食

在七八十年代的上海港,常见货种是矿石、化肥、粮食、煤炭、钢材等。货船靠岸后,装卸工要手拉肩扛搬上岸,运到堆场后,卸货也全凭人力。随着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货物组成明显变化。进入九十年代后,煤炭、钢材和矿大幅减少,快速、安全的集装箱运输渐成主流。

年10月,上港九区和十区建立上海最早的专业集装箱泊位,当年上海港的集装箱吞吐量仅为10万标准箱。直到年8月12日,沪港合资上海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投运,上海港才拥有第一家现代化集装箱码头营运公司。

此后,上海港的“胃口”越来越大,浦江两岸的12个装卸区已无法满足需求,邻近长江口的外高桥崭露头角。伴随浦东开发开放的春风,上海港的“主战场”从内河转向长江口。年10月30日,外高桥港区一期工程建成投产。次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百万;年又迈入千万等级世界集装箱大港之列。

▲年11月30日,在外高桥码头

举行上海港第万箱集装箱起运仪式

进入新世纪,水浅成为上海港发展的主要瓶颈。年底,洋山深水港区一期开港,上海港铺开“跨江入海”的广阔蓝图——年突破万标箱,年首破万,年底,洋山深水港区四期自动化码头开港刚半个多月,就突破万标箱。年至今,上海港的集装箱吞吐量始终雄踞全球第一。

年的外高桥码头

洋山深水港区

曾分布在黄浦江沿岸的众多装卸区,现在只剩张华浜、军工路等少数码头在发挥余热。当年繁忙的生产性岸线已蜕变为休闲性岸线,美丽的母亲河真正“还岸于民,还景于民”。70年来,从黄浦江到长江口再到东海,上海港历经沧桑巨变,一路跨江入海,乘风破浪。

3、老厂房之变

上海这座城市的成长,是现代和历史的交融、经典与时尚的互动;东方韵味和西方风情在这里交织,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在这里融合。当一个个传统制造领域的旧厂房、老仓库转变为现代时尚的文化创意园区,一场场历史、现在与未来的对话接踵而来。行走在砖墙之间,上海的温度触手可及。

老场坊

位于上海沙泾路上的老场坊,原为建于年的远东最大屠宰场。改成创意产业集聚区后,老场坊来了一个华丽转身。整个建筑融汇了东西方特色,结构外方内圆、廊桥纵横交错,漫步其中,宛如走进了一个迷宫,充满趣味,文艺气息浓厚,令人流连忘返。现在,“”已是上海新地标,成为时尚表演、文娱活动发布、会展、设计、服务、消费和休闲的创意产业中心。

M50

曾经和现在

走进位于莫干山路50号的M50艺术产业园,一家家画廊、一个个设计师工作室各具特色,文化的气息、创意的氛围扑面而来。M50原为近代徽商代表人物之一周氏的家族企业——信和纱厂。解放后更名为上海第十二毛纺织厂、上海春明粗纺厂。它拥有自上世纪30年代至90年代各个历史时期的工业建筑50余幢,包括厂房、仓库、锅炉房、食堂、烟囱等,甚至还有一套原棉纺厂从德国购买的发电设备,是目前苏州河畔保留最为完整的民族工业建筑遗存。这段历史是上海民族工业的根,它滋养着这方润土,孕育了代表着创意与新生的中国当代艺术。自年起,M50通过都市型工业园区的建设和业态调整,逐步引进了以视觉艺术和创意设计为主题的艺术家工作室、文化艺术机构和设计企业,转变为具有标志意义的创意园区。

▲曾经的纺织厂,现在改造成创意园区

漫步到局门路,8号桥文创园的红色砖墙在两侧绵延,阳光从法国梧桐的叶隙穿过,唤醒沉睡已久的记忆。局门路得名于洋务运动时期的江南制造局,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正是发轫于此。历史的年轮滚滚向前,许多工厂在此拔地而起。8号桥原址为上海汽车制动器厂、申贝机械厂、白象电池厂和色织三厂,在产业转型过程中,老旧厂房逐渐被废弃。结合新的产业定位和功能需求,老厂房焕发新生——原有的厂房结构被最大化保留,厚重的青砖经过一番艺术加工,被砌成特殊的凹凸墙面,林立的管道仍保持着工业时代的特征,斑驳的地面留下时间的纹理,8号桥创意园应运而生。现在,局门路周边都被打造为“江南智造”创意产业集群,成为申城的著名地标。

8号桥创意园

上海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拥有海纳百川、东西交融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大量珍贵的工业历史建筑。在追求现代化城市改造的同时,上海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一大批建筑风格独特、具有历史价值的老厂房、老仓库,通过引入新的时尚元素,形成了一大批创意产业集聚区,使昔日废弃的老建筑完成了向创意设计和时尚文化的“华丽转身”。

目前创意产业集聚区已成为上海创意产业发展的一大特色和重要载体。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的三分之二是来自于保护性和创造性地开发老厂房、老仓库和老大楼,并逐步形成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空间布局,聚集了一大批来自国内外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创意设计企业和优秀创意人才,涌现出了8号桥、田子坊、M50、尚街、时尚产业园、红坊、创意大院、老场坊等一大批品牌创意园区。

如今,这些创意产业集聚区不仅成为推动创新创业的重要平台和孵化器,还成为中外旅游者青睐的热点。它用一种独特的方式,留住历史,讲述“上海故事”。

4、徐家汇之变

你想体验上海的都市商业风情吗?请到徐家汇来。作为上海的十大商业中心之一,徐家汇得名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如今的它,洋溢着时尚现代的国际化气息,却在不经意间,也会流露出厚重的历史肌理。

▲20世纪三十年代的徐家汇

▲20世纪七十年代初期的徐家汇

▲20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的徐家汇

▲现在的徐家汇

徐家汇商业的兴起,是在解放后。年之后,随着住宅区的兴建和有轨电车的开通,这里人气见旺,部分商店门面扩大,徐家汇商业街因此初具规模。年,徐家汇地区有各类商店家,经营品种大都为日用必需品。

年以后,在改革开放方针的推动下,徐家汇先后扩建了上海市第六百货商店、衡山食品商店、宏伟文化用品商店、新标准钟表店、得天酒楼等店面;改建了华山菜场;新设了针织用品、缝纫用品、妇女用品、儿童用品、家用电器、装潢用品以及清真食品、土特产食品等专业商店。

▲20世纪80年代的徐家汇商业

上世纪90年代初,为了配合地铁一号线工程建设,衡山路、华山路上的23家商店被拆除,再利用当地肇嘉浜路、漕溪北路、华山路、衡山路、虹桥路、天钥桥路、天平路等多条道路交会的独特环境,以徐家汇广场绿地为中心,打造、提升了一批商业体。从年开始的“再造一个徐家汇”,在年终见成效。东方、六百、太平洋等大型百货首尾相接,在上海首创了“圈状商业”的模式。徐家汇一跃为上海所有商业街区中人气最旺的商区之一。

▲年漕溪北路上的徐家汇地铁站施工工地

▲时光倒流20年,地铁一号线运行前徐家汇站

人气鼎旺之时,徐家汇的商家们也在经营中自觉错位,互补短长,进一步“圈”住了人流:六百瞄准工薪阶层的消费,汇金紧紧扣牢女装时尚消费,太平洋百货抓住少男少女的青春消费,而东方商厦始终定位在成功人士的中高档消费。

年12月28日,国内规模最大的“销品茂”、总投资5亿美元的港汇广场开业,让徐家汇的商业品质再上一个台阶。在这里,上海人第一次发现,除了百货、超市和专卖店,娱乐、美容等服务项目也能入驻购物中心。令人大开眼界的港汇广场,也确实创下了多少上海商业的第一:上海第一个室内主题街区、第一条室外欧式风情餐饮街、第一家引入高科技大型乐园、第一个直接连通地铁站、第一个13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购物中心......

进入新世纪,数码产品异军突起,让专门卖电子产品的百脑汇、太平洋数码门庭若市,上海小囡都知道,想要买电脑、手机,到徐家汇总能找到性价比最高的。

年,占地2.2平方公里的“徐家汇源”被确立为国家AAAA级景区,成为上海首个“开放型都市旅游景区”,历史景观风貌、时尚活力购物和绿色休闲娱乐,成为它发展的新方向。

年,伴随连廊建设,徐家汇商圈迎来自年首轮更新后的最大一次升级换代。徐家汇商圈空中连廊一期连通包括西亚宾馆(T20大厦)、美罗城、太平洋数码在内的主要商业体,并与现有的徐家汇天桥连通。二期则将东方商厦、港汇广场打通,三期完工后形成闭环,并延伸至今年开业的徐家汇国贸中心ITC。“巨无霸”级空中连廊,串联起徐家汇未来的商业图景,成为交通更便捷、购物更舒适、环境更美观、生态更协调的城市中央活动区。

徐家汇华山路口今昔之变

5、火车站之变

你知道现在上海三大火车站,一天最多发送了多少旅客吗?58.7万人!其中虹桥站31.04万人,上海站19.03万人,上海南站8.63万。这是刚刚过去的今年“五一”创造的新纪录。

时间倒退70年。新中国成立后,当时的上海火车站(天目东路号)承担了上海70%以上的陆上客运任务,日夜人流穿梭,“不夜城”也渐成上海火车站的专有名词。直到年12月28日“新客站”(现铁路上海站)启用,老百姓将闲置的这座老火车站称为“老北站”,而“不夜城”所指的区域也“西移”到现在的上海站周边。

老北站站台,绿皮车给数代人留下深刻记忆

“老北站”不是上海的第一座火车站,但却是上海使用时间最长的火车站,自从年随沪宁铁路投用,尤其是年沪宁、沪杭甬铁路接轨后,“老北站”成了从上海北上、南下最重要的火车站。当然,其客流量与现今不可同日而语,即便是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日常客流一天也就四五万人,但由于候车室太小,候车旅客常常排队到广场甚至马路上,这才需要建造“新客站”。

“老北站”结束客运站历史任务后就被拆除。4年,上海铁路博物馆开馆,主体建筑就是在“老北站”的位置上,按照年“老北站”最初的模样,按原比例80%大小“略缩”重建的。

上世纪20年代上海北站大楼(西立面)

年上海铁路博物馆

年底新客站“上岗”,候车环境大大改善,她是新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铁路车站,首创的“南北开口、高进低出、跨线候车”站厅结构,迄今被众多中国的大型车站采用。同时,新客站也在铁路车站中创造了多个“第一”,比如第一次用上了冷暖空调,第一次用电子显示屏“翻屏”列车信息,第一次有电视问讯、电话问讯……

▲年,刚建成上海站

▲年,完成改造上海站

新客站在年创造了单日客流接近20万人的最高纪录,而随着客流量不断上升,新客站也不够用了,于是,年,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我国第一个圆形穹顶钢结构车站——上海南站开通运营;年7月1日,上海虹桥站开站。

如今上海的三大火车站中,虹桥站客流量最大,且全部到发高铁列车;上海站兼发高铁与普速列车;上海南站则主要是普速列车。与当年的老北站相比,现在三大火车站整洁美观、宽敞明亮、设备先进、服务温馨,成为迎送四方客的“陆上大门”。

上海虹桥

上海站

上海南站

由车站延伸出去的自然是四通八达的铁路线,上海现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铁路枢纽之一。“四纵四横”的高速铁路骨干网中有6条与上海直接或间接相关,每天有超过趟高铁列车在上海铁路线上穿梭,意味着一天中有列车到发的21个小时内,平均1.26分钟就会有一趟列车到达或驶离;工作日每天超过60万的旅客从全国各地往来于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周末超过70万,长假高峰日则超万。

6、苏州河之变

影视剧里的波光,老人唠叨里的温情,都告诉我们,苏州河不只是一条河,还承载着一座城市的生命轨迹。

年前后,苏州河全线黑臭,鱼虾绝迹,路人掩鼻,在外滩苏州河与黄浦江交界处形成了一道明显颜色“分界线”,黄浦江水是黄的,苏州河水是黑的,成了一道另类的“风景线”。如今,苏州河十八湾水清景秀,河面上龙舟竞渡、百舸争流,成为市民喜爱的“会客厅”。

▲苏州河今夕对比图

恶臭“黑丝带”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工业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期,苏州河两岸建起了更多的工厂,也容纳了更多的居民。污水被大量地排放到苏州河里。

○年前后,苏州河黑臭到北新泾;

○年,黑臭延伸到闵行区的华漕;

○年前后上海境内的苏州河全线污染,河水变得黑如墨染,恶臭四溢,被污染得像一条发臭的“黑丝带”飘浮在上海的“胸口”。

当时,市民流传一段顺口溜:五十年代淘米洗菜,六十年代洗衣灌溉,七十年代全线黑臭,八十年代鱼虾绝代。

▲苏州河治理前后对比图

面对这场文明大考,上海人民一直在行动。苏州河整治总共进行了三期:

第一期工程是年到2年,投了大约70亿元,铺设污水管道,让污水进厂处理,达标后再排放,消除苏州河干流的黑臭;

第二期工程,最主要的是重新设计黄浦江和苏州河交汇处的一个闸门,在黄浦江涨潮时把污水拦住,苏州河由原来东西方向往复流动,变成由西向东的单向流动,年苏州河终于消除了黑臭现象;

第三期工程,就是将沉在苏州河底上百年的淤泥清理掉,并于年完成了河底淤泥的清挖。

美哉“梦清园”

河水不再黑臭,上海人希望在苏州河边建造一个大型环保休闲生态公园,梦清园应运而生,代表了上海几代人梦想的实现。

梦清园里一幢老建筑是原先上海啤酒厂的灌装车间,由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设计,现更名为梦清馆——苏州河展示中心。每天,一群群学生走进这座环保科普展馆,观看图片、影视、多媒体互动等方式,了解苏州河的历史变迁,苏州河水治理的艰辛过程及欣喜成效。

▲苏州河展示中心老照片

本周末,88支龙舟队在苏州河上再现龙舟竞渡、百舸争流的盛况……在苏州河的治理过程中,沿岸码头等环境也得到了有效整治,河两边建起了绿色走廊、大型绿地,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过去,人们曾把苏州河作为城市的反面教材。如今,治理苏州河成了上海城市精神的一个正面展示。(金海岸工作室杨玉红曹刚叶薇张钰芸金志刚)

1
查看完整版本: 今天,刷新上海一起来看六大地标的沧桑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