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文化广场位于胜利西路席家沟下游河段东侧。该园东起老城圈堤护堤地,西至席家沟东岸新建城市圈堤,北与胜利西路搭界,整个游园呈长三角形,总面积为平方米。
大禹文化广场以展示大禹文化事迹为主题,弘扬和倡导大禹治水精神。游园的入口在胜利西路上,沿路将首先把市民引至该园的主景劈山导淮浮雕建筑。
广场南侧规划一组对称的半圆形长廊,周围将通过石刻展示启母石、卧仙石、圣泉、台桑等大禹文化的内涵。
广场西侧的席家沟圈堤沿岸向南将建成亲水平台,供市民欣赏水边美景。游园的南端将种植一片密林,铺设林间小路组成幽静的市民休息区。
关于席家沟历史
席家沟在远古时代曾是涂山南岸的淮河古道,是怀远和凤阳的一个自然分界线,同时又是行政区划的界限。
当时,还不叫席家沟的这条水系为一道界沟,沟东为凤阳县地域,沟西为怀远县地域。既然这条沟是界沟,那为什么清朝时期怀远、凤阳两县的地图,都标注这里为席家沟呢?这还要从沟东、沟西两村的矛盾纠纷说起。据席家家谱及其他史料记载,在明朝初年,江苏苏州的席氏家族迁居于此,在这条界沟的东岸落户形成村庄。清朝时,浙江的吴氏家族也迁来此处,在这条界沟的西岸开垦荒地搭建庵棚,形成了村落,名叫吴小安,后来改名叫吴小弯,也就是现在大家熟知的吴湾。从此,位于界沟东西的席家和吴家,隔沟相望。一开始,席、吴两家还能和平共处,可时间久了,两家的矛盾日渐突出。
为了争夺渡口的主导权和冠名权,席、吴两家打了多年官司,可能是由于席家落户岸边比吴家早的缘故,冠名之争最后以席家胜出划上了句号。
清朝凤阳知府判定这条界沟的名称叫席家沟,席家沟的入口是席家沟的渡口,由吴小湾和席家沟两村来共享。席家沟地名终于尘埃落定,由此开始,席家沟的居民安居乐业,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席家沟居民参与到蚌埠市的经济和文化建设中。民国初年,席家作为老蚌埠7户半中首屈一指的大户,参与社会程度高,于是席家沟在蚌埠市的影响也是越来越大。
后来,为了改善出行环境,席家沟东岸的席姓家族还在此修建了一座沟通东西的木制桥梁。席天军是这附近的居民,他说因为交通不便,席姓在这建了大桥,原来叫席家大桥,还有碑,所有赞助人在碑上都有名字,后来叫着叫着就叫席大桥,也就是原来的席家大桥。到了上世纪九十年,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加上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淡薄,原本清澈的席家沟以及周边遭受了重大的环境破坏。
近些年,政府部门对席家沟岸线进行了环境综合治理,水中种植具有净水功能的植物,两岸形成水清岸绿、集生态休闲为一体的绿色长廊。当地居民中也涌现出了不少义务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