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了,闲来无事,邀三五好友,加入广场舞队伍,蹦蹦跳跳之中,身体健康,生活好不惬意。
如果用心观察,也会发现,很多老人在跳广场舞的时候,与人产生矛盾,甚至因为过度疲劳,影响了自己的生活。
发展爱好,无可厚非,但是也要有限度。
今天,我要和老年朋友们探讨一下:不管多热衷跳广场舞,也要遵守“三七定律”。
01
“七分热情,三分冷淡”:别过于忙碌,学会顾家。
知乎上有一个例子。
母亲沉迷广场舞,晚上六点半出门,八点半回来后,洗漱一番,然后看广场舞视频,到九点半睡觉。
父亲还未退休,希望母亲早点回家,把家务活做好。母亲不乐意,认为夫妻不能干涉自由。
因为广场舞的事情,父亲和母亲吵了起来。父亲去住院,母亲也不愿意陪伴。
本来,儿女们都认为,母亲有爱好,是好事,但实践证明,爱好过头了,变成了坏事。
实际上,很多老人,因为过分痴迷广场舞,导致接送孙子上学、帮儿女做饭等事情,都丢在一边,带来了家庭的困扰。
最令人费解的是,一些老人,借用跳广场舞的名义,和异性拉拉扯扯,路人都觉得过分了。
林语堂在《谁最会享受人生》里写道:“人生是严酷的,热烈的心性不足以应付环境,热情必须和智勇连结起来,方能避免环境的摧残。”
爱好广场舞,需要七分热情,但是还要有三分冷淡。毕竟,爱好不能当饭吃,不能影响到生活,而是用来促进生活的。
老人很热情,这是一种天性,不能随便就弄丢。但是我们可以理智一些,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能够做什么。
当一个老人打扮光鲜亮丽,穿着舞蹈服出现在人群中的时候,还要有一个像样的家庭作为支撑点,要努力让家庭干净整齐。
在家庭、婚姻、一日三餐、健康和爱好之间,找到平衡点。严格控制自己通过智能手机学习广场舞的时间。
现实、网络中的广场舞,都不能沉迷,处于自己的把握之中。
02
“七分合群,三分独处”:别沉迷社交,享受自由。
跳广场舞,基本上是“一群大爷大妈”的活动,并且群体中,很多人,经过交往,变成了朋友。
傍晚时分,跳广场舞;白天,好友们相聚,吃吃喝喝,好不快乐。也有一些老人,会组织大家去旅游,参加某些地方的比赛。
我的母亲,本是生活在农村。她进城之后,爱上了广场舞,也结交了很多退休的老人。
张阿姨常常邀约母亲去听理财讲座。刚开始,母亲只是好奇,想要一探究竟。后来发现,开讲座的人,有骗人的嫌疑。
张阿姨说:“我啊,通过老师介绍的平台,投资了十多万,已经得到一万多块钱的回报了。”
幸运的是,在警察的介入下,取缔了讲座,老人们的损失也挽回了。
人是群居动物,但是过分合群,却会迷失自己,一些灾祸,无形之中就冒出来了。
哲学家卢梭说:“社交场中的闲逸令人厌恶的,因为它是被迫的;孤独生活中的闲逸是愉快的,因为它是自由的、出于自愿的。”
老人要明白,主动社交和被动社交,是有区别的。
当自己想去,又不想去的时候,就应该选择“不去”。违背自己的意愿去做某件事,去参与某次活动,表面上很快乐,内心却一直在抵触。
避免“赶场”,是老年人应有的自律。喜欢广场舞,但是不喜欢吃吃喝喝,那么就单纯跳舞好了;今天很忙,不想去跳舞,那就别去了,不管谁邀约你,也要拒绝。
不盲目合群,也不盲目独来独往,一切随性,尊重自己的态度。
03
“七分坚持,三分放弃”:别强求完美,接纳缺陷。
《养生堂》节目里指出,老人跳广场舞,有三个坑:扭动幅度太大;运动超过最大心率;运动前不热身,运动后不放松。
跳舞过程中,身体受伤的比例高达48.8%,其中腰部损伤占30%,膝关节占19%,踝关节占15.4%。
对于没有运动基础的老人来说,最大心率≈-实际年龄。
很多老人,认为浑身是汗,就是运动有效果了。答案是不一定的。不规律的运动,强度过大的运动,反而会伤害身体。
很多老人,在跳舞的时候,喜欢争强好胜,非得做好某个动作不可;非要去参与某次比赛,还要拿到第一名不可;非得要跳满两个小时。
看清自己的年龄和身体状况,学会服老,才是真正的“舞者”。
古人说:“顺其自然,争其必然。”
在变老的路上,自然一些,不要消耗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就放弃好了。别人跳两个小时,你跳半个小时,也没有关系。比赛重在参与,不在乎名次。
人生注定不会完美,广场舞也注定不会让所有的人满意。退一步,海阔天空。
04
培根说过:“舞蹈是有节拍的步调,就像诗歌是有韵律的文体一样。”
不管多大年纪,要优雅一些,不因外物束缚自己,不因人情世故而忧伤。
社会在变好,丰富了我们的老年生活。广场舞,让老人有了焕发生机的机会,有了更多的欢乐。但是我们要懂得“自律”,做或者不做,自己去把握。
另外,老人跳舞,合理安排时间和场地,别影响到忙忙碌碌赚钱的中年人,别欺负还未成年的孩子。做一个高素质的舞者。
愿天下老人,舞动青春。
作者:布衣粗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