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雄安特辑第三期《如何实现建筑与自然的悄然对话?看它在雄安绘就的“绿心样本”!》,中国城乡大家庭成员——北林地景设计团队详细介绍了雄安郊野公园主场馆的景观规划设计理念,此篇文章将解析雄安未来公园的设计理念。
雄安特辑·第四期作者:北林地景·麻广睿李志鹏等
雄安新区作为疏解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建造蓝绿交织的生态之城,承载“千年大计、国家大事”重托的未来之城,雄安新区正在向世人铺开一幅雄伟壮丽的建设画卷。随着雄安新区容东片区的开发建设,创造“雄安质量”,落实“创新、绿色、智能”要求成为重点。雄安未来公园作为高质量建设实验区首批建成的公共空间,为新区后续建设提供宝贵经验并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01公园定位:引领雄安未来美好生活的先行示范公园未来公园位于雄安新区容城县配套辅助区内,津海大街与正义路之间,占地约6hm2,是高质量建设实验区先行示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展示雄安新区从规划设计到施工、选材及工艺方法等全过程,以及面向未来美好生活场景的理想区域。
未来公园平面
未来公园北入口
雄安高质量建设实验区位于城市与自然结合的重要部位,未来公园设计理念将儒学文化的礼制空间与道学文化的自然环境相融合,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雄安之道。未来公园融入高质量实验区基因街坊的核心理念,展现未来城市全覆盖的生活要素配置、多元空间供给及全生命周期的社区实施机制。
城与自然和谐共生
雄安高质量建设实验区南侧建筑群包含宜居体验区、生活配套区、工程设计创新中心、规划展示馆、会议中心、档案馆等。实验区整体布局打破边界,将建筑融入自然,将自然引入场地,消解建筑体量,与场地相融、园苑相生,体现雄安“城绿结合”的城市理念。北侧未来公园呼应未来社区理念成为自然的承载体,引领雄安的未来生活回归自然,承上启下,体会天然之趣,探索自然之源。
未来公园与未来社区
02公园特色:面向未来的公共空间全方位展示未来公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重点塑造容东门户区域的空间品质和人居环境,为居民营造可休憩、游览、冥想、交流的滨水生态公园。其还承担展示和检验基因街坊的部分要素——街区风貌、海绵城市、树种设计、城市家具、智能城市管理等功能。
未来基因街坊基因街坊需拥有“十全”社会服务设施配套,未来公园作为基因街坊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儿童游乐场、小型活动场地、超1km的连续健身步道、自然教室、康养花园、户外冥想空间、二手市集场地、户外课堂空间等设施,分布于公园各个区域。
绿野仙踪节点是儿童活动场地的灵感来源,趣味滑轨座椅穿梭于各类观赏草中间,儿童在欢声笑语中闯入自然,其在蹦床中起跳的那一刻,能看到树梢随风摇摆。
绿野仙踪节点
蹦床(图片来源:容城县融媒体中心)
贯穿公园的红色透水沥青骑行道是规划沿河绿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骑行道与公园内园路系统分行管理,互不交叉,在东西入口区域设标识牌、智能识别系统以提示骑步分离。在骑行道跨越公园北入口处顺势架高为栈道,公园入口自然形成层层台地、挡墙,填充在挡墙中的渐变彩色琉璃块围合出叠翠之门。
红色透水沥青骑行道
叠翠之门
公园内与宜居体验区紧密结合的南入口互动广场,设置标志性的主题智慧树。广场周边山桃、碧桃的栽植构筑了传统文化桃花源的意向,彰显桃花春屿意境。
互动广场
广场边缘形成自然的集水区域,雨水花园展示区利用该处自然地形,通过多层次、多种类的湿生植物和潜流湿地的设置为游客展示湿地对水体的过滤功能,透明挡板直观展示植物生长状况和湿地分层过滤系统。
雨水花园展示区
根据平衡公园建设挖填方要求,公园的服务建筑设置为覆土建筑,消隐在林地之中。建筑内除必要的公共卫生间和管理用房,增设室内外冷餐区,门区位置的较大场地预留举办文化活动的空间,可举办亲子活动。
覆土建筑覆土建筑前广场未来公园风貌道法自然,选取“林”“水”“石”“光”4种自然元素,相互碰撞、影响,结合雄安新区特色,形成水木明瑟、桃花春屿、绿茵弄影3个风貌区。1)坐石临流节点利用公园设计的地形高点设为水源,将雨水汇于水潭,从雾气、石间、草缝中潺潺流下。坐石临流节点坐石临流对面看台2)临波对望节点分列河道两侧,似连非连,隔河相望,采用高强度纤维透光混凝土,墙面点点透光图案与水面波光粼粼相呼应,光影交错。
临波对望节点
3)天空之镜节点位于公园唯一的独立岛屿上,是公园重心的落点。具有雄安自然环境“荷塘苇海”意向的荷花瓣异形廊架环抱中心镜面水池,交替的花瓣形成拱廊,阳光透过打孔钢板将点点光斑洒在廊中,镜面水池使花瓣真假互望,如同未来与现实在此交叠错合。
天空之镜节点天空之镜实景荷花廊架全景未来海绵城市整合公园内的河道较特殊,需满足区域整体河道水位及行洪规划,常水位控制在6.5~7.5m,蓄涝水位9.2m,公园周边的城市道路标高约11.0~12.0m,公园外界面与常水位的高差约3.5~4.5m。由此可见,较大的竖向落差、生态驳岸需求及建设土方平衡要求给设计带来挑战。
根据河道建设挖方数据设计公园内其他区域地形高度,利用公园单侧不超70m的距离要求,堆砌多层次地形,高度不超2m,丰富的变化可提升公园整体的游憩趣味。
未来公园是生态公园,为保证动、植物与水面的自然衔接,全园采用草坡入水的驳岸方式,不设置硬质驳岸。由于部分区域坡度过大,直接设置草坡入水将导致驳岸冲刷严重,因此设置蜂巢约束系统护坡、自然点石护坡、自然木桩驳岸等不同的生态护坡方式,最终呈现自然流畅的驳岸风貌。
草坡入水驳岸
竖向设计初步成型后,测算全园承接雨水,并设置路径以保证全园雨水汇入河道和自然下渗,确保无外排。新增4个汇水区域,栽植丰富的湿生植物,在降雨量大时可减少河道压力,降低起伏地形带来的较大雨水径流。
未来智慧公园与智能管理为保证公园管理和运维与未来智能化城市无缝对接,在管理建筑内设置信息化集成与中控,对公园能耗分析、安保维护、环境生态监测与预警进行总体分析,通过可视化三维场景展示成果。智能灌溉系统示范区管理系统并入其中,以提升公园品质。
除管理的数据化、科学化,游人也可直接感受智慧公园的变化,灯光互动跑道可提升运动的安全性与趣味性。3处环境监测显示屏直接展示水质情况、空气质量及在地气温等关键信息,在互动广场设置标志性复合智慧树将公园与居住体验区直接关联,实现公园与周边环境的搭接。
灯光互动跑道
03公园建设:探索未来的高质量设计及建设方式利用BIM技术全过程辅助、优化项目设计及建设
倾斜摄影模型可有效展示项目内外地形、地貌、地上物等信息,可视化反映周边建筑及路网交通,为项目设计、建设各阶段提供全方位基础地理信息模型支持,辅助前期现场踏勘、区域交通组织分析、红线分析、拆改分析等应用。
多参数化软件辅助、优化设计
项目中竖向变化较大,节点场地与地形咬合点较多,直接利用等高线生成的地形精度无法满足要求,需利用参数化模型对等高线进行细分操作,并在节点场地、园路等周边创建更精细的高程点以校正地形,模型可反向导出等高线,反映在图纸空间,便于指导现场施工,减少土方倒运。
为使道路更好地契合地形走向,保证道路的平整、安全,设计将道路中心线导入模型空间,生成道路宽度后利用模型插件自动调整地形,防止道路出现悬空或插入地形的情况,调整后的模型同样可反向导出等高线,优化竖向设计。
针对公园全异形廊架等各类构筑物,传统绘图软件已无法完全反映设计意图。利用Rhino和GH(Grasshop-per)等数字化建模软件,根据草图勾勒大致形体,后在模型空间调整构件大小、连接节点、形体细节,以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并提取所需结构线表达于图纸上。针对覆面打孔钢板的空隙率,需进行多种开孔形状与开孔率的计算及模拟,以达到最好的透光效果并保证支撑强度。模型可直接发送至加工厂,通过三维软件数控建造,可快捷、准确地完成构筑物搭建。
植被栽植数据管理
确定植物种植方案后,将公园种植按园路与水系分割,划分为面域并导入GIS,在每个地块中定义苗木的种类、数量、规格等,通过园林大数据管理平台,在组团树种管理中录入每个地块的种植信息,精确定位每棵苗木的信息。通过园林大数据平台可统筹管控栽植进度、质量、安全等,实时反馈,协助工作有序化进行。通过数字管理平台,构建新区的“智慧园林”。
04结语作为高质量建设实验区首批建成的公共空间,未来公园以超前的定位及设计理念、面向未来的公共空间全方位展示、全新的高质量设计及建设方式,充分响应创造“雄安质量”和建设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要求,打造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
内容来源丨北林地景编辑丨程洁萍
审核丨王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