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
武汉东湖畔再添新地标!
°观湖景平台
国内博物馆行业
首个机械式升降舞台
巨型“白色”立体光纤星空顶
……
这些“巧思”
都藏在正在建设中的
湖北省博物馆三期扩建工程之中
省博三期新馆造型构思来源于青铜器“楚屈子赤角铜簠”。记者李永刚摄
28日,该建筑设计单位
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的
项目主创团队设计师杨坤鹏
带记者独家揭秘场馆设计亮点
湖北省博物馆三期扩建工程
又被称作省博物馆新馆
总建筑面积6.8万平方米
约为老馆工程的1.5倍
主要由文展大楼及
研究中心、文保中心、接待中心组成
新馆地上四层、地下一层
地下主要是库房及演奏厅
地上四层以展厅为主
新馆工程巧妙运用
“藏、融、衬”的设计手法
使新馆藏于林旁、融于湖畔、衬于老馆
让整个省博新旧相融
形成有机的整体
省博三期建设已进入内部装修收尾阶段,新老馆完美相融。记者李永刚摄
新馆工程有哪些亮点?
小编为你进行了梳理
▼
新馆造型设计灵感来源于
楚国青铜器——“簠”
省博物馆新馆
处处体现楚文化的特色
走入新馆的工地
壮观的建筑立面映入眼帘
场馆入口大气开阔
立面上是石材拼接的
楚文化图腾凤纹样
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
新馆外立面装饰元素提取自青铜器饕餮纹,用参数化的手法予以展现。记者李永刚摄
杨坤鹏介绍
建筑的外观造型构思来源于
省博楚文化展厅内的一件青铜器——
“楚屈子赤角铜簠(读音fǔ)”
“簠”和凤图腾纹样的元素
同样在室内空间设计中得到运用
如中庭形状、门把手细节设计、
出风口隐蔽工程、编钟演奏厅立面设计等
体现设计元素的一体化
根据新馆外形轮廓设计的门把手。记者李永刚摄
博物馆建筑
首个机械式升降舞台
新馆地下一层
可以见到一个编钟形状外观的大厅
未来将作为演奏厅
目前,里面正在进行装修施工
外部的工人正在安装吸音棉等材料
新馆内的剧场正在进行内部装修。记者李永刚摄
杨坤鹏介绍
这个演奏厅高度是两层
位于地上一层和地下一层之间
舞台区约有6层楼的高度
还向下开挖了大约4层的空间
用于机械式升降舞台
丰富的地下空间“暗藏玄机”
给演出的场景提供更多的空间
大大提升未来观看演出的视觉效果
这也是国内博物馆类建筑之中
首个运用机械式升降舞台的项目
大厅天花板别有“洞天”
进入新馆的一层大厅
越往前走视觉越开阔
走入正中央,抬头看向上方
只见一个直径达22.4米的
白色圆形的“星空顶”
一层入口大厅圆形中庭LED吊顶。记者李永刚摄
杨坤鹏介绍
白色的圆形顶面
其实是由密密麻麻白色光纤维
组成的立体LED显示屏
开启灯光后
可以见到楚文化的纹样和二十八星宿图
还可以变幻出不同的图案
关闭灯光后
又是白色的顶面
增加空间的明亮和通透
超大玻璃幕墙打造景观中庭
新馆建成后
主要的参观人流是从南广场到达
老馆与新馆之间通过连廊衔接
人流可直接从老馆中庭过渡到新馆中庭
到达新馆的中庭视野顿时开阔
东湖的美丽风景映入眼帘
老馆与新馆之间用连廊相连。记者李永刚摄
新馆的中庭由两个巨大的
树形白色仿生结构柱支撑
两边各设有一组白色旋转楼梯
从二楼到四楼全部安装玻璃幕墙
可直接看见室外的东湖风景
大树形状的立柱和螺旋形状的楼梯极具艺术美感。记者李永刚摄
杨坤鹏介绍
两根立柱是三层中庭空间的支撑
总高度20.4米
外观设计采用仿生结构柱的造型
长达58.8米的沿景观面减少了6根结构柱
使得中庭视野更加完整
顶上配以三角形状的透光玻璃
增加室内的自然光线
连接二层到四层的白色旋转楼梯
更是拍照打卡的绝佳去处
未来可能会成为游客
参观省博“必打卡”之处
螺旋形状的楼梯。记者李永刚摄
顶楼°观湖平台
可观无敌湖景
走上四楼的大厅
在展厅空间之外
两侧各有人行通道
通往室外观景平台
可°观看无敌湖景
新馆顶层为全玻璃幕墙,使其能融入环境中,“消失在东湖之畔”。记者李永刚摄
记者在现场见到
室外观景平台十分开阔
走出来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左侧平台正对天鹅湖和东湖部分湖岸
该平台同样设有玻璃幕墙
非垂直的设计
而是呈现一定倒坡度
抬眼就可见到自己的镜像
有种空间的玄妙感
杨坤鹏介绍
开敞的空间内搭配休憩石凳
造型为一脉相承的楚文化纹样
方便游人参观博物馆时的休憩
室外空间面积足够大
无敌湖景配以周边绿树成荫
未来将成为绝佳的观景点
据介绍
目前省博新馆工程
处于内部装修收尾阶段
预计今年竣工
其中哪个设计让你最心动?
想打卡的举手
长江日报出品采写:记者龚萍通讯员洪焕摄影:记者李永刚图片处理:王语哲视频:记者李永刚制作熊璐审看郑慧编辑:曹欣怡校对:童永忠
来源
长江日报-长江网
原标题:《东湖畔将再添新地标,省博物馆新馆处处展现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