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岁的王阿姨,从农村来到城里,帮儿子带孙子,一待就是5年,累得腰酸背痛,本以为劳苦功高,没想到,儿媳的一句话,让她彻底清醒,直接回了老家。
5年前,儿子打电话,说儿媳妇怀孕了,孕反厉害,需要王阿姨去照顾。王阿姨和老伴儿商量后,独自踏上了去儿子家的路程。
把老伴一个人扔在家里,王阿姨并不放心,但为了儿子儿媳,只能委屈老伴自己照顾自己了。
临来之前,老伴给王阿姨带了五万块钱,说儿子在城里生活压力大,儿媳又面临生孩子,经济上贴补他们一些,也是两位老人的一点心意。
儿媳是城里人,王阿姨做事小心翼翼,生怕哪里做得不好。为了照顾好儿媳,王阿姨一日三餐变着花样儿做,生怕营养不全面。尽管如此,还是免不了被儿媳挑剔:马桶有味儿,地没拖干净。
等孙子一落地,家务事儿就更多了。除了照看孙子,王阿姨还得负责家里的一日三餐和所有家务,一天下来,累得腰酸背痛。
每天天不亮,王阿姨就得起床准备早饭,儿子儿媳习惯晚睡晚起,为了让他们多睡一会儿,王阿姨尽量轻手轻脚,生怕弄出动静吵到他们。
儿子儿媳单位离家近,午饭也回家吃。王阿姨经常趁着孙子睡着了,先给孙子制作辅食,再做家务,忙完这些,就到了该准备午饭的时间了,每天忙得像打仗。
日子一天天过去,儿子儿媳仿佛觉得,王阿姨的付出是理所应当。两人习惯了饭来张口的生活,吃完饭既不收拾,也不帮着洗碗,筷子一撂,窝在沙发上玩手机。
孩子听话的时候,两人就逗他玩一会儿,孩子一闹腾,就推给奶奶,只管生,不管养。
早上起床,儿子儿媳被子不叠,脏衣服往床上一扔,出门倒打扮得光鲜亮丽。有几次王阿姨实在看不过眼,想说,又怕闹得不愉快,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只好每天把两人的脏衣服洗干净,再帮着收到柜子里。
本想着熬到孙子上了幼儿园,自己就回老家照顾老伴儿。但儿子儿媳不肯,他们说,孩子早晚得接送,他们抽不开身,让王阿姨再招呼几年。
一晃5年过去了,王阿姨心烦的时候,就跟老伴在“我还不如一个保姆,保姆起码有工资拿,有休息天,我不仅贴钱出力,一天都不能休息,累了一身病。”老伴知道她委屈,安慰她,等孙子上了学,就回来吧。
透过窗户,王阿姨看到楼下公园里,那些跳广场舞的同龄人,心里很羡慕:什么时候,自己也能过上这样悠闲的日子呢?
周五,儿媳的一句话,让王阿姨彻底清醒。
这天,儿媳的同事来家里做客。王阿姨端茶倒水,热情接待。没想到,儿媳接下来的一句话,让她傻了眼。儿媳风轻云淡地对同事说:“这是我家保姆。”
王阿姨转身进入卧室,泪如雨下。没想到,自己起早贪黑,任劳任怨的付出,不仅没得到儿媳的尊重,反而换来一句“我家保姆”,敢情自己在儿媳的心里,就是一个免费保姆?
王阿姨一秒都不想多待,立刻收拾东西,准备第二天一早,坐火车回老家。
晚上,王阿姨推说身体不舒服,破天荒没做饭,儿子儿媳也不做,叫了两份外卖。饭后,儿媳看见家里没水果,嘟囔了一句:“你妈也不知道买些水果。”儿子敲了敲王阿姨的门:“妈,明天记得买水果。”王阿姨没吭声,委屈得眼泪直流。
第二天一早,趁儿子儿媳还没醒,王阿姨带上行李去了车站。车快开的时候,儿子打来“妈,你去哪儿了?怎么没做早饭?”
“我回老家了,在车上。来你这儿5年了,我也得回去照顾你爸了。”
“那孩子怎么办?谁接送呢?”
“你们自己想办法吧。”
刚挂断儿子的电话,儿媳的电话打了过来,王阿姨本来不想接,但有些话不说太憋气,接通电话,儿媳大声质问:“你这算怎么回事?一声不吭就走了?”
王阿姨气不打一处来:“你不是跟人说,我是你家保姆吗?有我这样的保姆吗?5年了,因为心疼你们,我贴钱出力,你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高兴了还甩脸色,你们上班累,我不累吗?我不求你们回报,但起码的尊重你不懂吗?”
“你不要啰嗦,赶紧回来,如果你执意要走,等你们将来老了,我们也不会管你们。”儿媳不客气地说道。
“我现在能跑能动,掏心掏肺地照顾你们,你都这态度,我还能指望将来靠你们?”说完,王阿姨生气地挂断电话。
如作家梁晓声所说:“爱是双向的,只有父母对孩子的爱,没有孩子对父母的爱,这种爱是不完整的。父母养育孩子,子女尊敬父母,爱是人间共同的情怀和关爱。”
父母的付出并不是理所应当,他们为儿女扛起了所有,却不求回报,他们恰恰才是我们最该尊敬和感谢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