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广场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怎么能因为那个短暂喜欢过的人就放弃了自己
TUhjnbcbe - 2021/2/16 1:59:00
北京到哪家治疗白癜风最好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

哥德巴赫曾经说:“每次看胖粥粥去博物馆,我都在猜想她为什么又去了?”

于是他连“任一大于2的偶数都可写成两个质数之和”都想出来了,也没想透我为什么同一个地方要去那么多遍。

上周五,我一个人去看了上海博物馆的夜展。

出门前就很担心要下雨,手机上的暴雨和台风预警不断地在提醒我做着一件并不聪明的事情。

看了看自己穿的厚底小白鞋和手上大的能装下两人的伞,最终还是背上小包雄赳赳气昂昂地出门了。

在夜晚如果想同时体验都市的喧嚣与宁静,那就坐在公交车的后排。

从浦东一路开上南浦大桥欣赏远处的*浦江畔,再拐几个让人左右摇晃的弯儿,过不了多久就能在*浦区那几条每年夏天都落有梧桐叶的路上,看遍别人笔下的生活。

但每个人的生活都是独一无二的。

仔细算了一下,自到上海读书以来,每年都会去上海博物馆1-2次。几年之间,看过不少特展,一起去的人也换过好几个。

第一次去上博,还是刚进大学的时候。那个时候一位心仪的学长经常会带我在上海各个有趣的地方玩。

当时特别崇拜他不用地图就能在人民广场地铁站近20个出口熟练地找准出口并且带我走过去,也很喜欢他总是非常绅士地帮我背着上面有粉色图案的书包。

在这之后,每一次我想去上博或者看艺术展览时,他都愿意陪我去,从来不会拒绝我。我会陪他去优衣库或者无印良品这种平价店挑衣服,或者去淮海中路的Seesaw喝咖啡。

那时候的感情没有说出口,随着时间流逝一起淹没在都市的每一场雨里。我们成为了很好的朋友。

毕业几年了,今年他还打算这个中秋节从杭州来上海找我去吃火锅。

后来谈了一场恋爱,认识了同样喜欢历史的前任,于是一起去的对象从朋友变成了男朋友。当我们在博物馆各自给对方科普知识时,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当别人谈恋爱都去看电影游乐场时,我们牵着手逛了上海各种各样的博物馆。

可惜这段感情不到一年就结束了。再强烈的兴趣也不足以撑出一片未来。

不过这些变化,在博物馆的时间效力面前,就是沧海一粟。

我们又何惧悲伤呢?

我在人民广场不吃炸鸡,炸鸡会让我更胖,我只想看看这儿的夜晚。

年轻人的周末聚会通常会选择周边的商场,k11购物中心和“大世界”的招牌格外显眼,足以吸引他们。至于白天那一批在广场谈天说地的老爷子和蹒跚学步的小孩子也都回了家。哪怕在“人民广场”这个令人闻风丧胆的地铁站挤到不行,只要出了站往广场走,周围的人都会越来越少。

上海的繁华属于大多数有梦想的年轻人,而我走向了它的对立面。

站在上海博物馆的门口时,我突然想起前任给我的那张明信片。这张明信片随着搬出学校的那一刻已经毫无踪迹,但是上面的图片我还记得。

和我面前的场景,一模一样。

不得不说,夜晚的上海博物馆更加给人一种高档酒店的感觉。去过的人一定都记得,无论是台阶还是每层的栏杆,都很高调,但从来没有一座城市像上海一样让我觉得非常符合这种风格。

夜展只开放二层的陶瓷馆和一层的青铜器馆。关于青铜器,一直是上海博物馆主打的研究方向,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部分。

因为展品本身就不鲜艳,所以青铜器馆的环境最幽静,像是把所有浮华都隔绝开。尤其是编钟展示区,编钟的敲击乐足以让人忘记自己身处何地。

他们一定是有灵性的。

在看到吴王光剑时,我边上走来一个背着背包的外国男人,也为这把剑停下脚步。外国人总是喜欢背一个大的backpack(专门用来远足的背包)出门,就好像背上了整个世界。

在上博遇到老外并不稀奇,但在这种连上海本地人都不见得知道的夜场活动里看到一个异域面孔,还是挺让我感到意外的。

这位旅人看得很认真,在这样一个特别的时间里,每个具有深刻思考能力的人,都是安静的。

我想如果有一天,我也能等到我的法国男孩子来中国,我一定也会带他看我们国家的灿烂文化,让他知道这里是一片很美的土地。

如果你不知道我的法国男孩,可以看看这篇:《那个1米85的法国男生!喜!欢!我!》

这么想着,就把拍的一些照片拍给了他。虽然是他的上班时间,但他明显表现出了对“编钟”这种古代乐器的惊讶。

鉴于文博方面的英文词汇实在是难为我,我临走时顺手拍了张法语的导览手册给他看。

原本只是觉得让他看法语会有亲切感,却没想到他自发去看了我所在城市的视频。

有时我会想,如果我没有从小城市来到这里,我该如何去给他看到,我和我的国家最精彩的一面呢?

这种感觉不是家乡不好,而是家乡不符合我想象中的重逢画面。我需要有一个可以直接接机的地方,去迎接我憧憬的未来。

像他明天就会来一样期待,像他永远不会来一样生活。

那一刻,我愿意相信,我在上博看到的人,终有一天,会成为他。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如何让人一直单身?告诉他找个兴趣相投的对象》。当时里面用了一个我“我有个喜欢历史的朋友”的例子,其实就是典型的“无中生友”。

我在里面写到“我原来以为对一件事真正爱到一定程度,是可以靠它来排解的,所以我压力大的时候,就去看看纪录片背背诗词。可是他没有这个排解能力。”

那时的自己还没有完全坦然地去看待这一次失败的感情,所以显得羞涩又很纠结。

偶尔看到前任在朋友圈发自己去了一些历史遗迹,会觉得有些遗憾:明明有很多共同点,却不能再共同去完成喜欢的事了。

直到我一个人来到博物馆看完整场展览后,我才发现,他不过是我n次参观博物馆中的一次同行伙伴罢了。用特别俗的话说就是,人生中的一位短暂过客。

蔡康永说过:“上段恋情,全心投入,结果重伤。于是这次恋爱怕受伤,就很保留。这意味着:上次那个伤你的烂人,得到最完整的你,而这次这个发展中的情人,得到个很冷淡的你。”

一个人如果因为前一段感情失败就改变自己,对喜欢的事物有所保留,那ta便没有办法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总有一个人会一直爱着你的独一无二,怎么能因为那个短暂喜欢过的人就放弃了自己的独特呢?

哪怕在兴趣相投上撞了南墙受了伤,离开的也只会是那个人,而不是我因此离开这个爱好。

直到我回家,这场暴雨都始终没有下,一切平静的就像是关上门后的博物馆。庆幸自己没有因为可能存在的困境而放弃这一次机会。

洗完澡后,看到那个朋友发消息说他买好了中秋来上海的高铁票,顺便问我看夜场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和收获。

我感觉好像没有什么变化。不变的展品和陈设,不变的知识匮乏感,不变的自我执拗。

但仔细想想,就像哲学上常说的“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一样,又怎么可能没有变化呢?

我多了一股想把法语学好的冲劲和一颗为了所爱说走就走的心。

无论展出的文物多么精美,我看到最多的还是,展示柜玻璃上反射着的那张脸,这几年的变化。

从连路都分不清需要人陪,到一个人大晚上熟门熟路地去上博,有的人离开,有的人一直在。这中间有太多太多的情感,伴随着我的成长,或是消失,或是更加耀眼。

在博物馆里,所有年代并存且永恒。有时画并非复制现实,他们有话想说——只要倾听,便能和他们对话。在瞬息万变的都市,他们与我们一同对抗孤寂。

我们又何尝不是呢?总有一件事,一个环境,能让自己对于过去的感情突然释怀,比躺在床上连哭几个晚上管用多了。

在这次夜展中,我能够感受到上一段感情没有我所想的那么重要,也能够感受到自己依然愿意相信下一次的存在。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对于现在的我来说只是附属品,我才是我想要完成的主产品。

也许那些被展览的每一件器物,带着历史的厚重感,见证了几千年的风云变幻,也在匆匆一瞥中看到我了吧。

它们会看到我眼里闪烁着光芒。这份期待感,来源于大洋彼岸的另一个人,更是来源于自己。

不仅是我,每一个在大城市里带着目标和向往前行的人,都会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世界,可以包容下所有的情绪。只是我们起初并没有发现罢了。

多年之后,我们会遗忘因为感情受挫或者生活压力的悲伤,但永远记得在那个特定的场合,为着自己的兴趣和某种执念,纵使对生活没有丝毫影响,也会感动不已。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一次特殊的“单人经历”让自己记忆犹新呢?跟我分享一下嘛~如果有趣,下次我们一起可好?

我就在上海。

往期回顾:永远不要轻易开始一段恋爱关系太迁就对方,其实是在扼杀爱情“一见面就给我夹菜的男人,该不该要?”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怎么能因为那个短暂喜欢过的人就放弃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