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广场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ldquo南阳,郡名,今湖北襄阳一带
TUhjnbcbe - 2021/9/1 12:17:00

“襄阳说”认为诸葛亮“躬耕襄阳”的一大“证据”就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的“南阳”注释,其年“注释”为“南阳,郡名,今湖北襄阳一带”,这件事当当是震动很大,不亚于年被曝光的新疆教科书事件。

我们来看年8月29日《北京青年报》的报道。

《隆中对》复出的背后:教科书承载经济发展?

《隆中对》,一篇节选于《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的三百余字短文,曾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所编初三课本,年后淡出,年经审查通过复又入选年春开始使用的初中教材。

7月18日,湖北襄樊某报载《〈隆中对〉“复出”的背后》,披露襄樊市为了使《隆中对》重返中学课本所做的种种工作。7月31日,河南南阳媒体原文转载此文,在南阳各界引起强烈反响。8月16日起,南阳市举行了“捍卫历史,尊重史实,诸葛亮南阳躬耕地万人签名活动”。

与《隆中对》入选同一课本的还有诸葛亮的《出师表》。该文中的“南阳”在课本中被注释为“襄阳一带”。此解同样在南阳引起大哗。

上述纷争的背景是诸葛亮躬耕地到底位于河南南阳还是湖北襄樊的史实之争,引发的思考却是:教科书是否能够并且应该承载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任?教科书是否可以给有争议的史实变通地下结论?

8月22日至26日,记者赴河南南阳和湖北襄樊两地进行调查。

《隆中对》复入中学教材《出师表》注释南阳所在南阳人为何至今才“幡然醒悟”

记者从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获悉,《隆中对》节选自陈寿的《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篇名“隆中对”确是后人所加,据说,也有人称其为“草庐对”。

记者找到了这本“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年审查通过”的新编初中语文课本第六册。两篇和诸葛亮有涉的课文接续收入,第22课是《隆中对》,第23课是《出师表》。课本对《隆中对》篇名有如下注解:“节选自陈寿的《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篇名是后加的。隆中,山名,在现在的湖北襄樊”。而课本对《出师表》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中“南阳”的注解是:“南阳,郡名,在现在湖北襄阳一带”。

依据课本对两篇文章所加注释的逻辑推理:《隆中对》是诸葛亮与刘备在隆中的谈话,南阳又在襄阳,不言而喻,诸葛亮躬耕地就在襄阳了(古襄阳现在襄樊境内)。

据记者了解,《出师表》一直是人教社全日制初中语文教材的入选篇目,而《隆中对》最后一次现身人教社教材,是入选该社出版的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初中语文教材第六册。年修订初中教材,该文因“减轻中学生文言文过多的负担”而落选。

比较年、年和年春开始使用的人教社初中语文教材,记者发现,其中关于“隆中对”和“南阳”的注解并无区别。这就意味着,南阳市初三的老师同学早已接触到这种注解,为何南阳人到今年才“幡然醒悟”,发起签名“抵抗运动”?

南阳人发起万人签名“躬耕地”之争升级地方势力是否影响教科书修订

8月25日,河南南阳的万人签名活动还在继续。该活动发起人韩冬称,他是通过襄樊某报记者的一篇文章了解到这个错误注解的。“要是没有《〈隆中对〉“复出”的背后》一文,我们现在还蒙在鼓里。”

韩冬告诉记者:“15日、16日倡议签名活动设在南阳最繁华的广场上,当天没能赶上签名的群众现在仍陆陆续续与我联系和签名。目前签名的已有多人了,等签名达一万人时,我打算自费上一趟北京,或找到有关部门,或召开新闻发布会,让人民教育出版社对于教科书的错误编注尽快予以纠正。”

记者看到,一些人不仅在签名幅写上了自己的名字,还写上了自己的看法,甚至点名道姓地要求有关部门迅速更正。

“我并不反对《隆中对》这篇文章上教材,这是古文名篇,”韩冬表示,之所以站出来发起万人签名倡议,主要是针对《隆中对》这个篇名和编者对《出师表》中“南阳”一词的注解。

一个在签名幅上奋笔疾书的南阳初中老师毫不隐瞒自己的想法:“我怀疑新编教科书的编订者受到某些地方势力影响。”还有一些家长在签名时怒骂襄樊市搞小动作,等等。

由于认识、视野的局限,教材编写的纰漏在所难免,但教材的入选篇目和课文注释为何会让南阳人对人教社表现出如此的不信任?

南阳人说,“你看看《〈隆中对〉“复出”的背后》一文就知道了。”《〈隆中对〉“复出”的背后》是7月18日登载在襄樊某报上“

1
查看完整版本: ldquo南阳,郡名,今湖北襄阳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