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循序渐进提升显成效
在偏远的大西北,特别是在闭塞的宁夏,新中国成立初期特别缺少有文化的人,社会各界文化水平普遍低,没有进过学校的,或者只上过几天学识不了多少字的人比比皆是。银川电厂虽然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生产单位,但也不例外。缺少文化、文化水平低的人将近一半,即便是电厂扩建投运了二号机组,缺乏知识还是一种普遍现象,而且新中国成立前参加工作的师傅有些还不识字。日常工作中,遇到理论性强的工作,没文化的人只能给有文化的、懂技术的人打下手,或者跟着人家照猫画虎地干。有时候,若是有技术的人太忙,顾不上讲解,看不懂文字流程、没有理论基础的人对于眼前的活儿只能干瞪眼,空有一腔热情和一双勤劳的手而无能为力,甚至在操作过程中还会出现手忙脚乱、忙中添乱的现象。年之前还好,毕竟机组小,就算很多人文化水平低、专业技术水平低,有电面油米厂过来的老师傅们带着干,一些简单的工作倒也能应付。但三号机组投入运行后,缺知识、缺技术的问题就日显突出了,有时候会在机组的运行、检修中出现影响操作、影响工期现象,甚至会出现不安全因素。到了四号机组开始建设的时候,厂里陆续来了多号学徒工,这些问题更加严重了。这些新来的学徒工虽然大多数都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但他们却不懂专业技术,更没有一个人学过发变电、汽机、锅炉运行和设备的检修,充其量不过学过几天物理课,知道一点简单的电路和机械常识。面对实情,厂领导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各专业负责人带着那么多不会干活的人,不但影响工作,还得处处为他们操心,也感到身心俱疲。
职工文化水平低,不懂专业技术,这关乎电厂的发展,关乎电厂的安全生产。这既是职工的个人事情,也是电厂的事情,必须认真面对和及时解决这个问题。尽管银川电厂从第一台机组建成发电,就意识到职工的专业技术培训是件大事,但由于职工中有很多文盲,别说让他们来学习专业技术知识,就是名字都写不好。正在此时,宁夏省工业厅要办文化补习班——俗称识字班、扫盲班。银川电厂是银川全市当时最大的工厂,工业厅就把这个识字班放在了银川电厂。而这个识字班是个大班,学员不但有电厂职工,还有毛纺厂、汽修厂的职工(那时候好多大会、重大活动都是3个厂子联合开展,而且3个厂子仅有1个保卫科)。3个厂子不识字的人集中在一起学习,从理论上来说,感觉效果会很好,领导们还觉得这样的学习班有氛围、有规模,还能节省开支。但实际运行起来,却存在着很多问题,且不好管理,于是不久又分开,3个厂子各办各的班。
银川电厂的文化补习班只办了2期,不识字的人就全部“脱盲”。随后,从年开始,又接着办了一个专业知识培训班,时间是每天晚上和周末白天,这个培训班俗称夜大。刚“脱盲”的人、缺少专业知识的人,还有新来的学徒,都可以报名来学习,学习内容不仅有专业技术知识,还有基础文化知识,授课老师有电厂的师傅,也有从银川各个学校及省工业厅、省外别的电厂请来的老师。这个培训班一直办到60年代初,效果特别好。
刚开始办文化补习班的时候,没文化和文化水平低的人很兴奋,觉得这下子终于有地方学习文化知识了,而且还专门有人讲课,晚饭后或周末去上课不影响工作,也不影响做家务。刚开始的时候,还有人调皮地戏称这个扫盲班是“臊毛班”(宁夏方言:尴尬、丢人、不光彩),说这纯粹是在打没上过学的人的脸,把大家集中在那里让众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