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广场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上游夜雨丨渝电之光作品选登丨朱方方广
TUhjnbcbe - 2022/10/25 11:39:00
北京市中科医院好不好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电”亮织城

朱方方/广东

“中国毛织名镇”大朗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这个一根羊毛都不产却在坊间有着“中国毛织第一镇”之美称的小城,每天都在演绎“电”亮织城的精彩传奇······

每当夜幕降临,路灯、高杆灯、草坪灯、景观灯、喷泉灯渐次亮起,东莞大朗成了灯的海洋。如果描写此时的大朗,依次用得上“华灯初上”、“灯火辉煌”、“灯火万家”这样的四字词。如果描写“星光大道”富康路,即便一股脑把“霓虹闪烁”、“光彩夺目”、“五彩缤纷”这些词都用上,恐怕还是有意犹未尽之感。在喜庆日子,除夕夜“张灯结彩”,元宵节“火树银花”,国庆节“华灯璀璨”,公园广场、大街小巷、繁华街市处处“灯海光河”,高楼大厦也穿上了绚丽多彩的节日盛装,光影变幻,使人眼花缭乱。这时候登高俯视,织城在夜幕下“满城光华”、“灿若星河”。

大朗的夜景让人沉醉,汉字的精妙让人惊叹。“华灯初上”是指有着美丽光亮的灯刚刚点亮起来,一般用来形容夜幕刚刚降临时的城市景象。“灯火辉煌”形容夜晚灯光明亮的繁华景象。“灯火万家”指家家都点上灯,亦形容城镇夜晚的景象。灯火,这怒放在夜幕下最美的花儿,在织城连缀成了一幅延绵不绝、美不胜收、如梦如幻的动人画卷。

此情此景,让人忍不住想起郭沫若老先生那首《天上的街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大朗的夜晚流光溢彩,百姓的日子亮亮堂堂,天上街市如今落到了人间,这恐怕是几十年前想象力丰富的诗人们,无论怎样奇思妙想也想象不出来的。

看不见的电流,看得见的光明。

“······世世代代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晚上用松明或油灯照明,有喜庆事才去借用汽灯,天热用扇子扇风,天冷用炭炉取暖。”如果你悠闲地享受着空调的清凉,在书房台灯的柔光里读到这样的文字,心里定会生出陌生和遥远。如果我告诉你这段文字来自《大朗镇志》,讲的是新中国成立前的大朗,你一定会吃惊匪浅。你或许无法想象大朗的夜晚曾经是这样的:入夜后整个镇子“暗淡无光”,街道上“黑灯瞎火”,普通人家“灯光如豆”,而人们的“夜生活”要靠一盏盏煤油灯、一根根蜡烛来点亮。

新中国成立后,大朗电力事业蹒跚起步。据《大朗镇志》记载:年8月,从寮步变电站架设了一条10伏低压线路到大朗供电所,墟镇范围内开始有电照明,奏响了大朗电气时代的序曲。年,各乡村普遍用上水电,实现村村通电。年,大朗公社自筹资金利用松木山水库渠道落差,建起一座年发电量30万千瓦时的水力发电厂。当时电力主要为农业生产、农田排灌等服务,由于电网建设极其薄弱,用电紧张状况可想而知。在这以后,随着大朗工业开始发展,用电更显捉襟见肘,各乡村为此纷纷建起发电房,装置柴油、汽油发电机,但对猛增的用电需求来说只是杯水车薪。即便实行计划供电、拉闸限电、错峰用电,照明供电、工业用电短缺的问题仍无法解决。

停电是家常便饭,虽然街头巷尾立有电线杆,家家户户也布了线、装了电灯,但也只能在晚上发出短暂的光亮。就是这短暂的光亮也不是天天有,有电视的人家常常因为停电而无奈地错过精彩的电视剧。然而,人们不埋怨、不抱怨,因为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吹遍了莞邑大地,已经吹暖了大朗人的心田。

看不见的光亮,看得见的春天。

改革开放,电力先行。年大朗供电公司成立,年大朗变电站建成投运,大朗电力事业迎来了春天。据《大朗镇志》记载:到年,大朗建有千伏变电站1座、千伏变电站4座,10千伏出线条。在这以后,大朗电力事业高歌猛进,变电站、配电设施星罗棋布,供电网络四通八达覆盖全镇,数百公里长的银线将光明传送到了千家万户。

电网犹如经脉气血,其所经之处,乡村添了生机,城镇增了活力,工厂有了动力。如果说改革开放翻开了大朗电力事业的新篇章,那么电力发展也给大朗风驰电掣般的改革发展插上了翅膀。到了年,大朗全年用电量17.09亿千瓦时,是年总用电量的倍。而据《年大朗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年大朗全社会用电量更是达到了惊人的40.66亿千瓦时,是年总用电量的约倍。这样的天文数字,又是年新中国成立时大朗用电量的多少倍呢?我只能告诉你,那时大朗还没通电,电灯还是那代人的梦。

每一个数据背后,都伴随着大朗的腾飞;每一次腾飞背后,都蕴含着大朗拼搏奋发的精神力量。每一份荣耀背后,都镌刻着大朗人一代接一代的执着追求。“中国毛织名镇”声名赫赫,织城大朗扬名天下,毛织业“机器换人”一跃成为全球使用数控织机最多、最集中的地区······大朗梦每一次璀璨绽放,电力一直在场、功不可没。七十年,烙在我们记忆里的,不仅有那些奇迹般的数字和庄严的大事记,还有那披荆斩棘、风雨砥砺、浴火重生,历经无数考验与淬炼的光辉历程。

看不见的光阴如梭,看得见的沧桑巨变。

既然这是一篇带“电”的文字,我们不妨再来看看这些数据:年东莞市全社会用电量首次突破亿千瓦时大关,达到.64亿千瓦时。继年8月成为全国首个统调负荷破亿的省份后,广东省年成为全国首个用电量突破亿千瓦时的省份。年中国全社会用电量.09亿千瓦时,是年的倍;全国电网35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总长万千米,是年的倍,相当于绕赤道47圈,这里面还没计算更低的电压等级线路。

年,中国发电量登上了世界第一的宝座。年,中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生产国。年中国电网最高电压等级0千伏,世界第一。中国电力技术和设备早已飘洋过海走出国门,逆袭的“中国创造”、“中国引领”正向世界能源转型贡献着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电力发展见证了中国七十年波澜壮阔的时代变迁。看到这样的闪亮数据,看到这样的中国奇迹,如果不为之激动、振奋和自豪,那也许只有木头人才能做到。要知道,年,中国电网最高电压等级千伏,全国电力线路加起来只有千米,而全国全年实际用电量仅34.6亿千瓦时,仅相当于大朗镇年全社会用电量的85%。七十年,如果说在历史长河中是“弹指一挥间”,那么这又是多么辉煌而灿烂、多么耀眼而神奇的“一挥间”啊。

看得见的光明,看得见的梦想。

让我们回到大朗。吊灯、吸顶灯、落地灯、壁灯、台灯······让我们的小家明亮温馨。电视、冰箱、洗衣机、热水器、空调······让我们的生活惬意舒适。连厨房也走进了电气化时代,电水壶、电磁炉、电饭煲、电烤箱、电饼铛、电炒锅······让我们感慨“不见炊烟起,但闻饭菜香”。“大朗变化太大了!”土生土长的、小时候家里连电也没有的大朗人,常会发出这样的惊叹。

电与大朗的故事还在精彩继续。年5月,东莞电网首个数字化变电站——千伏大朗变电站建成投产,成为当时广东电网容量最大、千伏出线最多的数字变电站。年12月,东莞首个设计使用千伏安变压器的高配、高标、高颜值配电房——洋乌龙盘岭站配电台区工程在大朗投入使用。年7月,大朗首个电动汽车快充站在荔香湿地公园金民路旁落成。年底,大朗智能电表“机器换人”,陪伴我们几十年的抄表员退出了“江湖”。查电费、交电费、报装电表、报障等烦人事,在大朗足不出户一部手机就可轻松搞定······

前些天,我在“学习强国”平台看到了见证织城传奇的《大朗一分钟》:一分钟,大朗使用毛织纱线千克;一分钟,大朗台电脑数控织机织出件时尚毛衣;一分钟,件大朗毛衣通过电商平台发往世界各地;一分钟,大朗高峰用电负荷千瓦······

写到这里,我只想用自己的破锣嗓子,高唱《我和我的祖国》,还要发自肺腑地感慨一声:厉害了,我的国!

1
查看完整版本: 上游夜雨丨渝电之光作品选登丨朱方方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