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五角场璀璨的灯火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维
-1-
9月份的第一天,利用年休假时间去了趟上海,主要任务是送小宝到大学报到。
上海算得上我的“第二故乡”。19岁时候,正是人生最美好的青葱年华,我从偏远小山村,踏进了繁华的大都市。犹记得那时的囧事:上高楼不会摁电梯,会议室的彩色电视机不会换台,买肯德基外卖不会下单,那种反差至今印象深刻。
当时买了辆自行车,有空就在大街小巷转悠。广灵二路、水电路、四川北路,鲁迅公园去得最多。后来再到外滩、南京路,人民广场、徐家汇商圈、五角场等,对这座城市的角角落落都充满好奇。
三年后我到大连读书,从此离开上海,但内心始终对上海这座城市充满感情,毕竟这是离开家乡后,第一个重要人生驿站。
而今转眼之间,小宝也有19岁了,并且同样选择在上海开启人生新航程。幸运的是,小宝比当年她父亲的人生起点要高得多,见识也广得多,再也不用像我那样,用一双怯生生的眼睛看世界。
位于上海五角场的上海财经大学
-2-
去上海前,和朋友打了电话。在宝山区派出所工作的刘警官,是家乡一个火车皮拉出来的小伙伴,他耐心解答了大学生转户口问题。还有两位毕业后留在在上海工作的许同学、柯同学,则约好届时碰面。
办完入学手续已经华灯初上,我们回到复旦皇冠假日酒店住处,刚停好车,一辆白色豪华越野车驶进来,原来是许同学载着柯同学来了。虽然20多年没见面,但他一眼认出我,隔着窗玻璃大声地喊我。
同学相见格外亲切。柯同学一如既往地恬静优雅、美丽大方,许同学还是那么高大俊朗,彬彬有礼。许同学拉着我们去附近的齐鲁菜馆,点好菜,斟了酒,围坐在一起,述说起学校往事,恍如昨日一般。
大学时,我们同在一个30人的小班,同学来自五湖四海,我和柯同学分别担任男、女班长,许同学任区队长,是我俩的直接领导。不过那时候人际关系简单,经济能力有限,很少有机会一起在饭馆吃饭。
柯同学是全年级最小的一个,入学时才17岁,是大家喜爱的小妹妹。她出生于艺术世家,从小接受音乐艺术教育,有一幅令人羡慕的“金嗓子”,登过央视舞台,并获得过星光大道季冠*,录制了多首MV公开发行。如今她在上海某大学任职,已经教授级别了。
许同学长着一米八几的健硕身材,配上帅气的脸庞,当年不知迷倒多少女生。他既是一名学生干部,担负着管理者的职责,还是运动场上当之无愧的明星。听他说,现在他仍然保持每周踢一场足球的习惯。
那时我的学习成绩还可以,考试时会把试卷“分享”给周围同学。有段时间喜欢上摄影,花了多元买了台美能达胶片相机,当时职工月薪不过元出头,这笔钱算得上巨款了。不过成果也有的,有好些作品刊发在中国青年报、青少年摄影报等等刊物上,收获了一些小小的成就感。
许同学、柯同学都是有趣的人,我们聊得很开心。柯同学讲了一个趣事儿,说当时学校澡堂子凭票入场,女同学爱干净,学校发的洗澡票常常不够用。有一次我模仿学校洗澡票样子,手工制作了几张洗澡票送给她们,管理员一点没发现,竟然蒙混过关了。
说起这些事,许同学和柯同学哈哈大笑,但我似乎忘了曾经有这码事了!
篆刻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
-3-
座上听许同学讲他毕业后的经历,还是觉得蛮意外的。原来他毕业后分配在舟山一个外岛上,条件艰苦,交通不便。幸好有一位领导赏识,选他到上级机关担任秘书,再因为工作出色,又调到了上海,顺利在大都市里安家落户。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作为曾经的体育特长生,许同学一边做好本职工作,一边师从上海某知名艺术家,业余时间痴迷于篆刻、木雕艺术。他创设了自己的工作室,收藏了许多名贵木材,比如乌木,金丝楠木等,他的一些篆刻作品被多家机构和个人收藏。我严重怀疑,他家的别墅是用刀刻来的。
篆刻人自称“飞刀*”,这门艺术需要书法美学功底,还要耐得住性子,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我想像许同学认真篆刻的样子,真可用一句歇后语形容:张飞绣花----粗中有细。
不过这种现象一点不足为怪。现在有个词叫“斜杠青年”,意思是一个人有多重社会身份,必须用斜杠把它隔开,比如著名网络小说《明朝那些事儿》作者秦时明月,他既是一名网络作家,还是海南省*府办公厅的公务员,听说最近调到了上海市委宣传部了。
许同学、柯同学业余时间喜欢篆刻和唱歌,一点也不妨碍他们做好自己的工作。反而是有了稳定的物质基础,有利于他们发挥更大的才华。
聚餐结束,我们拍照合影留念,依依惜别。许同学说准备秋天举办自己的篆刻作品个人展览,届时邀请同学们来观展。我握了握他的手说:一定来捧场!
.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