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近6月,港城草木葳蕤,花团锦簇。
大街小巷中,志愿者们身上的红马甲比花还鲜艳。人群中,仿佛还有那个穿着“01号”马甲的瘦削身影,微笑着跟大家走在一起。然而,他已经离开整整一年了。
一年前的6月1日,最美退伍*人、优秀共产*员沈汝波因病逝世,穿着他挚爱的绿*装,留下把平凡汇成伟大的“11万件好事”,人生定格在58岁。
离别之日,整座城市为之落泪,万民十里长街送英灵。那震撼的场面还历历在目,转眼便又是一年初夏。
他似乎已经走远,但又从未离去。在他身后,留下满目芬芳。
3月3日,我市“接力沈汝波、为民做好事”学雷锋志愿服务集中行动启动。市委书记孟祥伟同多名志愿者代表身穿红色马甲齐聚人民广场。此次行动也是我市全面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月的开端,旨在让志愿服务成为城市的精神符号,用志愿服务擦亮城市文明底色,让秦皇岛越发有“温度”和温情。
如今的港城,正在沈汝波精神力量的感召下继续前进。“接力沈汝波、为民做好事”成为一场遍及全城的“接力赛”。千千万万个沈汝波式的好*员、好干部、好市民的身影,正沿着沈汝波的足迹,汇成秦皇岛最靓丽的风景线,汇成践行*的宗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
足迹
为人民服务是他的理想,11万件好事用生命践行。
年,沈汝波荣获秦皇岛十大最美志愿者称号。
沈汝波为来看望他的雷锋班首任班长薛三元按摩。
沈汝波向*义爱心服务队各分队的志愿者代表授旗。
沈汝波为自己的老连长穿上志愿者服装。
11万件好事,
铸成一座永远的丰碑
尽管已经过去一年多的时间,人们仍忘不了这样的一幕。
年5月底,因食道癌复发住院的老沈已到弥留之际,一位叫李永花医院探望。
李永花家庭困难,几年前,沈汝波曾多次帮助她。这次再见面,老沈已病得不能下床。但在临别时,他示意妻子拿出了元钱,塞进李永花手里……
这是沈汝波做的最后一件好事,也是他一生完成的11万件好事中,普普通通的一件。
18岁那年,沈汝波就在部队里许下了“一生要做十万件好事”的诺言。此后,他用40年的时间坚守和践行,即使身患重病也从未停下奉献的脚步,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年,沈汝波参*入伍,很快被部队里学习雷锋做好事的氛围感染,在老兵的带动下,他把学习雷锋的决心落实到行动上,因为表现出色,经常得到表扬。
指导员靖贵山还记得,当年的沈汝波尽管体质不是那么好,但训练刻苦,*事技术一流,特别在学雷锋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一次谈话时,靖贵山提到毛泽东的一句话,一个人做点儿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这在沈汝波心里激起了波澜,他看到书架上有本《十万个为什么》,心想:我能不能完成10万件好事?他指着那本书告诉指导员,“我这一生要做10万件好事。”
从那天起,沈汝波给自己下了任务,每天至少做4件好事,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做一件好事画上一笔,以此督促自己。
在部队里,沈汝波换过6个岗位,养猪、挖煤、种菜……哪里有需要,哪里最脏最累,他就去哪里,受到大大小小表彰多次。入伍第三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
尽管在部队工作忙、训练苦,但他一有闲暇时间,就去帮战友和驻地百姓做好事。
驻地附近,有一家老两口年逾七旬,无儿无女,患病在身,沈汝波偶然得知,每周到老人家搞卫生、洗衣服,还用省下的津贴为老人买药看病。
类似的好事不胜枚举,*营生涯把沈汝波培养成一个真正的*人和共产*员,赋予了他有困难冲在前的勇气和不计较个人得失、无私奉献的品格。
沈汝波承诺的10万件好事,在部队就完成了多件。
退伍后,沈汝波到秦皇岛蔬菜公司当起了制冷工,依旧抢着干脏活儿、累活儿,业余时间坚持做好事。
年,单位改制,沈汝波主动下岗,自食其力在海港区先茂里小区开了一家“*义理发店”。他在店里公示:残疾人、五保户、*人免费,节假日所有人半费,行动不便老人、残疾人上门服务……
“*义,就是为*和社会尽义务。”沈汝波这样解释店名。
沈汝波自学推拿按摩,每天拿出4个小时为困难群众免费服务;给小区组建了治安巡逻队,带头值深夜最累最困的那一班;定期去老人院和部队义务按摩、理发,年复一年,风雨无阻。
年7月,沈汝波被诊断为食道癌,经多次化疗,身体虚弱。医院里还帮病友理发,捡拾垃圾,“只要活着一天,就把‘正’字画下去!”
出院后,他又开始忙碌:在社区举办培训班,到部队献爱心……尽管家庭条件困难,一家爱心企业送来元慰问金,他转手就送给了社区10户困难家庭。
年3月的学雷锋日活动,沈汝波病情恶化,可他依然出现在活动现场,用沙哑的声音给大家鼓劲。
5月4日,靠仪器和药物维持生命的沈汝波,向李永花捐出元,他把这件事算作与之前帮助她的同一件,不曾记进本子里。至此,老沈本上的“正”字停留在1.6万多个,算起来是8万多件。其实,加上没有被记下的,他做的好事早已超过了11万件。
沈汝波的事迹传播开后,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做好事的队伍中。他创建的*义爱心团队扩大成*义志愿者公益服务中心,集结了上万名志愿者。
沈汝波虽然离开了,他却用“11万件好事”的壮举,将一点一滴的平凡善行汇成江河,筑起一座丰碑,留给这座城市无比宝贵的精神荣耀。
纪念
在“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中,秦皇岛日报社记者张悦深情讲述沈汝波的故事。
上世纪90年代至今,省市级媒体持续报道沈汝波的先进事迹。
*义服务团队为李永花送去捐款。
精神的火炬,
照亮了无数人的心灵
5月27日上午8时,阳光照遍港城。海港区新一街社区工作者吕思林早已来到了海港区西部快速路路边的志愿者服务点。
作为*义志愿者公益服务中心新一街社区分队的一员,和所有队员一样,吕思林每隔一两周就会轮流来到街边义务服务。
“向沈叔学习,做好事不怕风吹日晒。我平时工作就是服务居民,执勤是把岗位从办公室搬到大街上,帮助更多人。”小吕说。
在服务台上摆好矿泉水、打气筒和医药箱,她整理了一下身上的“秦皇岛志愿者”马甲,别在胸前的一枚*色徽章格外显眼。
徽章上面印着雷锋头像,还有一排小字,“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那是沈汝波生前亲自设计的样式。
还在街边理发时,老沈就自费做了一批这样的徽章,有人来,他常会送几个。为啥要做这么多徽章送人?他只说“留个纪念。”其实,他是想用这样的方式,把坚持了一辈子的“雷锋精神”传递。
如今,老沈虽然不在了,他的小徽章却被做出了千枚万枚,因为已经有那么多人,接过了他的旗帜。
“去年,沈叔走了,我和同事们心里咋也不能平静,要把他的精神接力下去,必须行动起来。”吕思林说,半年前,由新一街社区干部和小区居民组成的志愿者队伍申请加入了*义志愿者公益服务中心,正式“授旗”后,成为了新一街社区分队。
分队除了参加*义团队的义务活动外,还会经常自己行动,带领居民“洗城”,为社区的孤寡老人上门理发……
每次志愿活动,吕思林都会仔细地佩戴好徽章,“戴上它觉得踏实,这里带着沈叔的一份儿呢。”
在沈汝波精神的带动下,这样的志愿服务队和志愿者正在港城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一年来,*义志愿者公益服务中心已由原来的22支分队,发展到34支分队、8支横向联合队,共有志愿者1.3万多名。
秦皇岛阳光义工协会是最早和*义爱心团队合作的秦皇岛地方公益组织,经常和沈汝波一起清理小区垃圾,到敬老院为老人们服务。阳光义工协会负责人兰红晨说:“这一年里,我们几乎每天都有公益服务、每周至少组织一次大型公益活动,大伙儿都在沈汝波身后的公益道路上,坚定地往下走。”
正在接力老沈的队伍来自各行各业,有*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也有农民、个体经营者、还在上学的孩子和退休了的老人。志愿者团队越壮大,就越有力量。
不久前,老沈最后一个帮助对象李永花摔伤了腿,舍不得花钱医治。一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