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斯拉夫在20世纪曾经是位于巴尔干半岛的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建立,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南斯拉夫联盟后,加盟国包括斯洛文尼亚,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波黑,黑山和北马其顿。
90年代,东欧剧变,南斯拉夫联邦也未能逃脱,解体成为数个主权国家。然而,解体之后的各前加盟国的经济状况天差地别。
▲前南斯拉夫的主权国家
最南边的北马其顿共和国人均GDP不过多美元,最发达的斯洛文尼亚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达美元。
不仅如此,前南斯拉夫国家内部的*治状况也天差地别。北方最发达的斯洛文尼亚早在21世纪初就已经加入了欧盟,而塞尔维亚至今还深陷分离主义的威胁。
▲欧盟范围
同为前南斯拉夫国家,为何北方的斯洛文尼亚发展程度远远超过南方的塞尔维亚等国呢?
一、文化纽带
公元6世纪左右,斯拉夫人在向西向南迁移的过程中分化成了东、西、南斯拉夫三个大族群,其中位于巴尔干地区的斯拉夫人被称呼为南斯拉夫人,分布在*治版图上的前南斯拉夫国家与保加利亚覆盖的广阔区域。
▲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位于南斯拉夫民族的西北方向
罗马的东西分治与后来的基督教大分裂正好将巴尔干地区一分为二,在北方更靠近德国和意大利的斯洛文尼亚地区和克罗地亚地区信奉罗马天主教,进行了拉丁化的文化转型。而南方的波黑、塞尔维亚等则更加希腊化,信奉东正教。
宗教的差异也导致北方和南方使用的文字不相同。虽然都是对斯拉夫语的转写,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采用了罗马天主教的拉丁文字,南方的波黑和塞尔维亚则采用了希腊的西里尔文字。
▲东西教会大分裂
当时间来到14世纪的中世纪晚期时,面对垂垂老矣的拜占庭帝国和混乱的巴尔干,四股新外来势力决意扩大在此地的影响力,谋求进一步发展,分别是神圣罗马帝国的哈布斯堡家族(奥地利),意大利的威尼斯商人,匈牙利贵族和奥斯曼穆斯林。
地理位置的区别也对国家的命运和文化演变产生了不同。斯洛文尼亚正好位于巴尔干山区的北部,阿尔卑斯山东麓,是东欧地区进入意大利的重要交通枢纽,战略意义尤其重要。
德意志人同样忌惮南方的意大利和东方的匈牙利,早早的开始布局斯洛文尼亚。
年,斯洛文尼亚当地统治者卡林西亚公爵去世,没有留下继承人。德意志贵族哈布斯堡的阿尔贝二世根据继承关系获取斯洛文尼亚,并将其作为奥地利内部的自治地区。此后一直到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彻底结束,斯洛文尼亚地区一直处在哈布斯堡家族统治下奥地利的直辖范围。
▲今天的斯洛文尼亚分布在当地的施蒂利亚(14)、卡尼拉(4)与奥地利滨海省(7)中
重要的地理位置引得众多德意志贵族在此筑城,德意志人也迁往此地,德语在当地广泛使用。斯洛文尼亚语虽然仍然使用,但也明显受到了德语的影响,采用拉丁语字母书写。
不同于德意志人占主导的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早先是匈牙利和意大利势力共存的一片区域。*治上,克罗地亚从十一世纪开始和匈牙利建立了共主联邦。
同时,经营地中海海上贸易的意大利商人跨过亚得里亚海,在克罗地亚建立了众多海港商贸城市作为中转站。克罗地亚重要的港口斯普利特港,就是在公元十世纪威尼斯商人的帮助之下发展壮大的。
▲威尼斯共和国与其海外贸易站(红)
内陆的波黑、黑山和塞尔维亚则缺乏这般地理条件,遍布群山,交通不便,对外交流严重不足。拜占庭的不断衰落直至十五世纪的最终灭亡则更是加剧了这一情况
年,奥斯曼攻陷君士坦丁堡后,快速北上扩张,并在接下来的一百年内完全击败了匈牙利,将匈牙利和几乎整个巴尔干半岛纳入其版图,唯有斯洛文尼亚仍然在存留在基督教世界。东边的土耳其穆斯林更是成为整个基督教世界的头号大敌。
▲奥斯曼帝国疆域
这种情况一直维持到十七世纪。年后的大土耳其战争让哈布斯堡家族得以收复匈牙利和大部分克罗地亚,回收了天主教控制的区域。
▲匈牙利-克罗地亚地区是天主教抵挡奥斯曼帝国的前线
塞尔维亚等东正教占主导的地区则仍然在奥斯曼帝国的管辖之下。巴尔干半岛南北敌对不相往来不仅导致了文化的差异,也为南北经济发展的极不均衡埋下了伏笔。
二、经济差异
在十八世纪之前,巴尔干半岛北方的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和南方的塞尔维亚与波黑可以说是基本一致,很难说出哪一边具备整体优势。
然而,十八世纪末的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生产方式,大幅提升了生产力,也彻底拉开了西欧和其它地区的发展差距。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以及其它南斯拉夫地区的经济差距也由此产生。
一贯保守的奥地利哈布斯堡*权不如英法那般早早的接纳工业革命,但仍然在19世纪中期开始接纳工业革命。斯洛文尼亚在这次工业化浪潮中可以说是和奥地利互相成就。
工业化需要原料,尤其是矿石。斯洛文尼亚碰巧蕴含大量的矿产资源,尤其是重金属与煤炭,并且当地很早就有开采矿山的历史,采矿业基础本身就好。
▲斯洛文尼亚的汞矿坑
工业化出口需要海上贸易。斯洛文尼亚虽然海岸线不长,但却是奥地利帝国(除匈牙利外)本土唯一的滨海地区。
奥地利在滨海的的(di)里雅斯特城投资了大量资金发展造船工业与海上贸易公司。奥地利模仿英国建立的奥地利邮船公司总部即位于的里雅斯特。
除此之外,奥地利重视斯洛文尼亚的另一原因是*治因素。
▲奥地利帝国
克罗地亚虽然也有海岸线,但在奥地利击败土耳其收复克罗地亚和匈牙利时,为了拉拢匈牙利的贵族地主,恢复了匈牙利中央*府对克罗地亚的直接控制,维也纳的奥地利宫廷很难插手当地的事务。
不论是奥地利帝国还是年以后改组的奥匈帝国,哈布斯堡皇室能够稳固控制的只有斯洛文尼亚-奥地利-捷克一线。为了和英法普俄抗衡,奥地利只能尽可能发展自己能够稳固控制的领土,斯洛文尼亚的重要性愈发重要。
正是由于这三点,斯洛文尼亚早在年代就已经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早在年,作为奥地利帝国的第一批铁路建设项目的一部分,从斯洛文尼亚首府卢布尔雅那到维也纳的火车就已经通车。
▲奥地利和匈牙利
哈布斯堡家族同样在当地推进基础教育。到十九世纪中后期时,斯洛文尼亚地区的识字率已经高达90%,当地的人口同样大幅增加。
年,奥匈帝国成立,发展匈牙利成为了帝国新的方针之一。克罗地亚地区作为匈牙利部分下属的自治区终于搭上了工业革命的快车,而此时距离斯洛文尼亚大发展已经过去十多年了。
▲年启用的卢布尔雅那火车站
正是这十年的发展时间让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拉开了差距,在铁路总里程,生产总值等重要经济指标上都领先克罗地亚。
然而,塞尔维亚此时还处在奥斯曼帝国的控制之下。奥斯曼帝国对巴尔干的*策一直是不闻不问不发展,因而塞尔维亚等奥匈帝国以南的巴尔干地区甚至还停留在中世纪晚期的发展水平,维持着中世纪的庄园经济。
即便南北差距如此之大,在19世纪后半页,意大利和德意志相继建立同一民族国家后,建立统一的南斯拉夫人国家的声音渐渐在台面之下涌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
-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奥地利所在的同盟国集团战败。随后,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塞尔维亚共同组建全新的王国,称为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之后改称南斯拉夫。
▲南斯拉夫王国
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作为南斯拉夫唯一的工业区,斯洛文尼亚的工业又一次获得了腾飞式的发展。
然而,南斯拉夫之间的不平衡却没有得到弥合。在二十年代,斯洛文尼亚的工业能力是塞尔维亚的四倍,是最落后的北马其顿的二十二倍。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的发达固然提高了斯洛文尼亚人的生活水平,但和南斯拉夫地区经济发展的极度不平衡为斯洛文尼亚的*治未来带来不确定性。
▲南斯拉夫的组成部分
三、走向分离
南斯拉夫自成立以来就面临严重的分裂问题。
年,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的当地议会原本相当欢迎三方共同组建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国,但他们很快发现新的王国不过是大号的塞尔维亚王国,并非是三个民族平等相处的国家。
▲曾属奥斯曼的巴尔干诸国
同时,三个民族的背景差距过大。正如前文所说,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信天主教,用拉丁文字,塞尔维亚主要信东正教,用西里尔文字;北方的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高度城市化并用工业生产,南方的波黑和塞尔维亚还是中世纪的农庄经济。
此前属于奥匈帝国的克罗地亚与斯洛文尼亚发现很难和塞尔维亚在*府组成、国家组织形式上达成共识。前二者希望建立一个各民族平等的多元联邦国,而塞尔维亚希望建立一个集权的一元王国。
在年召开的南斯拉夫制宪会议上,来自塞尔维亚的*赢得了制宪大会的主要席位。它们获得主要席位完全依靠塞尔维亚人在国家总人口组成当中的绝对优势。北方的斯洛文尼亚与克罗地亚人完全不支持该*。
制宪会议决定了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为单一制的王国。这遭到了马其顿地区和克罗地亚地区的激烈反对。两个地区的民族主义代表分别在地下组织了*治恐怖组织。
▲克罗地亚极端民族组织乌斯塔莎领袖(左)与墨索里尼(右)
南斯拉夫在接连不断的恐怖袭击中度过了二十与三十年代,付出了包括一位国王和一位总理的代价。
斯洛文尼亚虽然没有直接参与这些激进的*治活动,但不满情绪在国内仍然严重。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攻占南斯拉夫全境。粉碎了南斯拉夫的第一次联合,却短暂消弭了南斯拉夫的民族问题。二战期间,南斯拉夫的权力逐渐转移到了南斯拉夫共产*的领袖铁托和它的游击队之中。
▲装备精良的南斯拉夫游击队
南斯拉夫游击队在苏联的主要支持下解放了贝尔格莱德,并将德*最终驱离南斯拉夫全境,并在战后众望所归之下建立了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超越民族主义的社会主义成为了国家的主导思想。
不同于其它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铁托的南斯拉夫拒绝斯大林的控制,采取了不结盟战略,积极建设经济,同时与东西方保持交流沟通。
▲铁托(中)出席不结盟国家会议
斯洛文尼亚作为南斯拉夫工业的核心地区,再次获得了经济的大发展,工业化程度大幅加深。以煤炭加工为主的重化工业以及橡胶加工成为了当地最重要的产业。南斯拉夫的汽车制造也主要集中在斯洛文尼亚。
至年,斯洛文尼亚地区的整体经济实力是塞尔维亚的两倍。斯洛文尼亚地区的民众生活接近奥地利和意大利北部的水平。
▲前南斯拉夫各地经济能力示意图(年)颜色越绿代表越发达,越红代表越欠发达
然而,进入年后,由于石油危机,南斯拉夫的经济陷入了困境,发展逐渐停滞,民众不满逐渐上升。
▲石油价格暴涨
年5月4日,铁托去世。在一场盛大且罕见的东西方*要同时出席的葬礼之后,南斯拉夫的民族主义火药桶被点燃了。
铁托时期,塞尔维亚虽然是国内第一大民族,但铁托却是克罗地亚人。铁托坚持在南斯拉夫境内打压塞尔维亚族,并将一定的塞族人分配到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等自治区内,意图分而治之。
铁托死后,常年踌躇不前的经济让各族都看不到国家前进发展的未来,各族纷纷开始打起自己的小算盘,甚至谋求自身的独立。
▲东西“同框”的铁托葬礼
在这种群龙无首的情况下,南斯拉夫的第一大民族—塞尔维亚人重新开始活动,向各加盟共和国发难,谋求塞尔维亚对南斯拉夫的主导权。这种诉求被称作大塞尔维亚主义。
大塞尔维亚主义动员分布在南斯拉夫各个加盟共和国的塞尔维亚人在各自的加盟共和国寻求民族自决权。
这激活了塞尔维亚人的自豪感。各加盟共和国中的塞族人被这种情绪动员起来,走上街头,阐述合理诉求。在塞尔维亚加盟国的暗中支持下,这种行为变得愈演愈烈。塞尔维亚人和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等族的矛盾冲突不断加深。
▲大塞尔维亚主义者,“老米”米洛舍维奇
年前后,伴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南斯拉夫的火药桶最终点燃。当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米洛舍维奇在塞尔维亚社会*两次直选连任后,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也选出了各自的民族主义总统,直接导致了内战的爆发。
斯洛文尼亚在这场内战中是幸运的。当斯洛文尼亚于年宣布独立时,虽然南斯拉夫人民*到达了首都卢布尔雅那,但由于斯洛文尼亚实在离塞尔维亚遥远,且塞尔维亚更希望全力应对克罗地亚人,仅仅十天,战争便结束了。
▲斯洛文尼亚边境的南斯拉夫人民*坦克
然而,它的南方天主教邻居克罗地亚和塞尔维亚展开了一场长达四年,数万伤亡的南斯拉夫内战。更南方的塞尔维亚则是经历包括科索沃战争在内的长期战争,直至今日仍然没有走出分裂主义的阴云。
天主教的信仰,接近中欧的文化,发达的经济和平滑的独立,这四大要素让斯洛文尼亚在独立以后迅速的融入了西欧社会,并最先满足欧盟对国家发展程度和*府组织方式的要求,于年正式加入欧盟,成为第一个加入欧盟的前南斯拉夫加盟国。
▲斯洛文尼亚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
时至今日,斯洛文尼亚的人均GDP位列全球34名,高达三万两千美元,发展程度放眼全球名列前茅。
然而,斯洛文尼亚也面临一系列的问题。独立之后,以工业立国的斯洛文尼亚不再能够享受昔日南斯拉夫南方落后地区的廉价原料。斯洛文尼亚的经济发展程度相较同样体量的奥地利和瑞士也不具备优势。
制造业虽然仍然在斯洛文尼亚的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约总产值的五分之一),但面对北方德国奥地利的竞争压力,制造业只能逐渐转型为欧洲他国制造业的零配件供应商。
加入欧盟后更自由的人员流通让众多人才出走西欧追寻更高的收入,导致当地人才的流失。
▲斯洛文尼亚得橡胶厂
不论怎样,今天的斯洛文尼亚已经完全同欧洲接轨,昔日的南斯拉夫印记愈发黯淡。
克罗地亚追随斯洛文尼亚的步伐,在斯洛文尼亚加入欧盟后的第九年也就是年加入欧盟,在今年向欧盟开放边境并加入欧元区。但克罗地亚人均GDP仅有1.7万美元,远落后斯洛文尼亚(3万美元)
▲两国的地理位置
塞尔维亚的情况则大不如前。人均GDP仅美元,远低于中西欧地区。年的科索沃战争结束后,塞尔维亚在欧洲依然外交孤立,加入欧盟遥遥无期,科索沃的分离问题至今悬而未决,战争的阴云挥之不散。
横向对比之后,南斯拉夫最发达的国家这一称号对斯洛文尼亚来说,确实是实至名归。
▲斯洛文尼亚的布莱德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