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通过菩提缘景真避暑山庄创作实践表明在现代材料、技术条件下寻求对传统的继承和创新的统一是特色建筑创作的方向。
作者:王珂周川刘帅
“特色建筑”似乎成为描述那些具有地域、地方或传统风貌特点的云南建筑的专有名词了,或许又指那些浑身挂满传统建筑符号的建筑,如同“勋章”一样的传统建筑符号挂得越多越“特色”,对传统的“还原度”越高越“特色”,甚至想为特色建筑编制《导则》了。但是笔者认为除了一些特殊情况,比如处于某些历史文化特定保护区等特殊环境之下,充分运用现代建筑语言表达传统文化才是特色建筑创作设计的正确方向,绝非反过来用传统建筑语言表达现代建筑。传统建筑的形成有其历史条件或局限性,现代材料、现代技术条件下为何还要抄袭、仿真过去的老房子?因而所谓“特色建筑”应该是建立在现代建筑语言的基础上,这些现代建筑语言的主要词汇大都是现代技艺下的“钢筋铁骨”构成的,也就有了文脉主义下的“特色建筑”才是我们倡导的创作方向一说。下面就此话题结合我院创作设计的“菩提缘景真避暑山庄”项目做相应介绍和讨论。
与中国最美的佛教建筑“八角亭”为邻
图01八角亭
在距勐海县城14公里的勐遮坝子里,有一处美丽的地方。这里气候宜人,四季如春,稻田飘香,牧歌悠扬。两山环抱着一池清澈的湖水,湖边世居着如水般娇柔的傣家人。
湖边高台之上矗立着一座古老的佛寺—八角亭,傣族当地人称为“波苏景真”,“波苏”意为莲花之顶冠。八角亭年被国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中国最美的佛教建筑(图01)。
美丽的地方孕育出动人的传说和故事,《召树屯与南穆若娜》的爱情史诗,《葫芦信》的传说、《召真罕》的神话,无一不激起人们对美好爱情和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距八角亭不远处就是菩提缘景真避暑山庄项目所在地。该项目是勐海县建设“云南省‘兴边富民’工程的试点项目”,是集历史文物古迹保护,历史村寨保护与改善,提升勐海县旅游品牌为一体的旅游景区开发项目。
规划体现尊重自然、和谐的贝叶里的生态观
贝叶文化是西双版纳傣族生活、文化、信仰的根源,其核心思想是绿色、生态、和谐。菩提缘·景真避暑山庄的规划设计主旨是对贝叶文化核心思想及真谛的一种践行。
菩提缘·景真避暑山庄的规划以包含绿色文化、农耕文化、和谐文化、信仰文化在内的贝叶文化朴素生态观为核心,充分挖掘佛教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三大人文资源价值,融入山水田园、气候环境、自然资源因子,最终使项目体现出绿色、生态、和谐的贝叶文化思想。
规划布局按功能结构划分为两大功能板块、十大主题区,总规划用地.31公顷(图02)。两大功能板块为旅游休闲服务板块和度假接待服务板块。十大主题区(图03)包括入口广场区、餐饮购物区、八角亭景区、民俗文化体验区、农耕文化体验区、佛教文化体验区、水文化体验区、婚庆主题区、酒店接待服务区、产权酒店区。
图02规划总平面图
图03功能分区图
佛教文化体验区和入口广场区的空间布局与设计
就我们讨论的话题而言,我们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佛教文化体验区和入口广场区进行介绍。
图04佛教文化体验区效果图
1.佛教文化体验区
佛教文化体验区的空间布局采用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高地、水面形成两条景观轴、多个景观视廊和景观节点,使其成为整个景区的核心部分。其中以银白色为主题的主轴线上串联了水景、广场、佛像雕塑、贝叶经博物馆、佛教文化博物馆等景观节点,高度层层递增。其中贝叶经博物馆和佛教文化博物馆处于轴线的制高点,其建筑形式、体量,磅礴的气势统摄了整个佛教文化体验区。(图04)
图05佛教文化体验区实景
另一条景观轴由西侧山坡制高点经塔延伸至水面莲花福坛,并在此与主景观轴相交。周边结合地形特点分散布有经塔、景真佛坛、千手礼佛雕塑群等景观节点。经塔与贝叶经博物馆、佛教文化博物馆、景真佛坛相互呼应,互成对景;东南侧山坡为菩提园,千手礼佛雕塑群及经塔星罗棋布地散落在菩提树间。(图05)
2.入口广场区
入口广场区(图06)做为景区第一个空间节点,采用“两纵三弧”中轴对称式布局。两纵为广场东西两侧的建筑,功能上为接待中心与管理中心,三弧即平面为弧形的大门建筑组群,与前面的弧形白象广场和后面的弧形莲花广场相互呼应形成整体而有序的游览前导空间。其中白象驮塔雕像构思来源于傣族对水文化的意识,烘托了景区的旅游文化氛围。
图06入口广场区效果图
佛教文化体验区和入口广场区的规划体现了浓郁的地域文化特点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观。采用了多轴线、多层次的布局方式,强调了景观轴线与建筑群落的组合关系。充分利用地形高差,构成了景区有秩序、有节奏、主次分明、多层次的人文游览空间。
主要建筑的创作设计
佛教文化体验区和入口广场区的主要建筑由贝叶经博物馆、佛教文化博物馆、经塔、景真佛坛、景区主入口白象广场建筑群组成。
1、贝叶经博物馆。
双层台阶上耸立的银色贝叶经博物馆(图07、08)融合傣族佛寺建筑特点,矩形馆舍覆以陡峭的双坡混凝土重檐顶,以山墙为正面,强化了中轴线。建筑实体外部“鱼腹式”钢桁架与钢柱廊构成的构架仿佛一个“虚壳”,似乎拓展了建筑的体量感,又模糊了建筑与外部的界面,从而产生了一种空灵感。充满韵律感的钢构架在表现结构美的同时产生出特有的仪式感,被赋予了文化特性。沿虚实“屋脊”端部设置同样的火焰形和卷叶形银色装饰,使虚实两层表皮统一在同一文化符号之下,形成一个整体。
图07贝叶经博物馆效果图
图08贝叶经博物馆立面图、剖面图
2、佛教文化博物馆。
佛教文化博物馆(图09、10、11、12)位于主轴线上,贝叶经博物馆之后,矩形建筑平面长边垂直于主轴线,与贝叶经博物馆相邻形成“T”字形布局。建筑形态以“曼短佛寺”为蓝本,采用歇山两段式坡屋顶。与贝叶经博物馆类似,上部罩有一层钢结构构架,二者相互呼应形成一个整体。
图9佛教文化博物馆效果图
图10佛教文化博物馆平面图
图11佛教文化博物馆立面图
图12佛教文化博物馆剖面图
3、经塔。
在保持传统经塔多台基的造型基础上引入了高台基并作了细部简化处理,存大形而略小节,是以一种现代眼光去解读民族文化、佛教文化的视角来设计的。(图13)
图13经塔效果图
4、景真佛坛。
为使游客能身临其境的体验,并突出“国宝”级文物的观赏价值,运用现代钢结构技术将八角亭整体体量放大,是为景区塑造的一个重要景观建筑。(图14)
5、景区主入口白象广场建筑群(图15)。
这是一组传统风貌建筑与张拉膜结构相结合的的景观建筑群,“张拉膜”的运用得意于傣家“服饰”的特征,层层叠叠而轻巧飘逸的形态又与傣族传统建筑形态相得益彰,通过寻求张拉膜结构与传统建筑在美学表现力方面的共性实现了二者的结合。并试图通过这方式把傣族文化、宗教思想、神话传说、地区特征高度的浓缩于此。
图15白象广场建筑群
通过现代建筑语言对传统文化的表达,并寻求传承和创新的统一是本项目创作设计的初衷。在此过程中,我们力求充分运用现代建筑材料和技术,把传统建筑文化和现代技艺表现手法完整的、系统的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同时,很多反映传统建筑文化的建筑语言和建筑符号,如柱子、基座、彩绘、门窗、石雕等等,也是通过现代技术和装饰手法表达出其传统美感和气质。
图16景观雕塑
结语
总体来看,钢结构、膜结构等现代材料、技术运用于表现传统建筑特征方面无疑是本项目创作设计中最大胆的尝试和挑战。现代材料和结构形式表现出来的美学特征与传统建筑语言的对话无疑是一次时空之旅、创新之旅,也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特色建筑”创作之旅。
奥地利作曲家古斯塔夫·马勒说过“传统意味着传递火把,而不是膜拜灰烬。”我们之所以需要传承历史并非想回到过去的生活,而是在时代发展过程找到自我认同及其情感寄托,不至于迷失方向。“非传统地运用传统”就是建立在传统和时代基础上的创新,也是“特色建筑”创作的核心价值所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寻求继承和创新的统一是建筑师的使命。
作者信息
王珂WangKe
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建筑总工建筑专业委员会主任
周川ZhouChuan
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标准分院总工
刘帅LiuShuai
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标准分院主任建筑师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菩提缘景真避暑山庄
业主单位:西双版纳景真旅游投资开发有限公司
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