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站位置就是以前的丁家大田
原达州市肉联厂唐富雄年摄马房坝,地处达州市西外新区腹心地带,它既是一个地名,同时还是一处地址。作为行*村(社区)地名的马房坝,数易其名,多次调整地域;作为具体地址的马房坝,遗址依稀,如今只留在史志和老人的记忆里,留在传说之中。年后的马房坝,“鲤鱼跳农门”,农村变城市,成为达州市*中心驻地。
马房坝留下的传说
20世纪80年代的《达县市西外乡志》记载,马房坝是马房坝村的中心点,从前是通往复兴、双龙两乡古道上的一个么店子,有七、八间店铺,设有酒店和日杂商店。马房坝的来历,有多个版本,但都与传说有关。
70多岁的胡光元老人听老辈人讲,达县县城原来在小夹山,也就是铁山梁上那个县坪梁。那里有座阳光庙。一天,一个小孙孙用手轻轻拍打婆婆的脸,哄着婆婆,这一幕被从外地回来的县大老爷看到后,认为这是一个孝子,值得褒奖和礼让,于是决定搬迁县城。当时附近的大锣坝和河市坝都是县城的备选地。消息传出去后,两地的人士都来争。到底县城设在哪里?县大老爷没有办法,就叫大锣坝的人和河市坝的人各用升子装一升子泥巴来称重量,哪里的泥巴重,县城就迁到哪里。大锣坝的人“狡猾”些,在升子底下装上和着铁砂子的泥土。一称重,河市坝没有大罗坝的重,县城就修到了大锣坝,就是现在的达州老城。凡县官上任,都要到阳光庙去拜菩萨,返回时,中途要到香炉山附近的平地拴马歇息。后来,人们把拴马的地方叫马房坝。
《马房坝赋》这样描述马房坝的来历:据已经过世的老人传说,一个盛夏的夜晚,明月朗照,辉映大地,突然间,天气突然大变,漆黑一片,伸手不见五指。不多时,只见天空出现一道亮光,一匹神马脚踏祥云,飞驰而来,在空中盘旋、环顾半个多小时后,降到凤凰山以西的地方。老人看到这一奇观,认为是神马带来吉祥,非常高兴,立即修筑马房,整修草地。老人的诚心留住了神马。神马在这里繁衍后代,出征疆场,保家卫国。人们把神马及后代的马房、训练之地,称之为马房坝。
《达县市西外乡志》则称,传说咸丰年间,清朝*队曾在丁家大田修建*用马房,专门饲养战马,驯养战马,供战马歇息,因而得名马房坝。
作为地址的马房坝具体位置在哪?出生在马房坝村一组(丁家祠堂)的76岁的曹礼信和72岁的施福全两位老人,带着笔者来到现场,踏着地上的位置介绍道,马房坝就在如今市公安局大楼右侧前、市博物馆之后,傍金龙大道的地方。以前是坝子,后来改作水田,两亩多大,这块田一分为二,中间用泥作埂,由张永明、李开全两人耕种,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才毁。老人猜想是土改时分田地所致。田边有一石盘,据说是拴马的地方。
传说达县城及附近曾经有三对金鸭儿,一对在塔沱,一对在河市大中坝,另一对在挨着丁家大田(今人称囤水田)不远的月亮田。月亮田不大,对着香炉山(今广电大楼处)。有金鸭儿的地方,是不会被水淹的。当年,达县城头南门口涨大水,河市大中坝却淹不到,水一涨,大中坝就浮起来了,因为金鸭儿的缘故。月亮田的金鸭儿,经常在田里游来游去,人一到,又不见了,人一离开,金鸭儿又跑了出来。据说,这三对金鸭儿都被外国人偷起走了。
马房坝到底有多大
作为最初名由来的马房坝,到底有多大?若依水田的面积来看,只有两亩多;作为最基层行*村的地域,20世纪80年代的《达县市西外乡志》给出的耕地面积为亩,它东南邻塔沱村,西北接五里店村2组,北与龙罐村2、4组相接。民国二十九年()为西外乡十五保,民国三十六年()为八保,新中国建国初为第十村,年划为八村,年改为第一耕作区,年改为第一管理区,年更名为一大队,年改名马房坝大队,年改为马房坝村,年6月30日分出马房坝居民委员会、团包梁居民委员会和廖家湾村,年马房坝居民委员会和廖家湾又合并成立马房坝社区。
在马房坝耄耋老人的记忆里,这里解放初面积很大,东边到鹿鼎寨,北面接龙罐村(今龙泉社区),西边快到火车站,南边直抵大寨子,下辖丁家祠堂、廖家湾、刘家烽火、贺家湾等地。丁家祠堂在如今的市*中心;原来的廖家湾在今白塔路市卫健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单位处;马家湾,在金兰小区西大门进门的左边;李家梁是金兰小区北大门进门左边那一片;刘家烽火在原市工商局,今市委统战部、市*史研究室等单位处,后面是如今的廖家湾;贺家湾在大寨子正大门处;张家烽火则在今棕榈岛靠近金龙大道的地方。
原住唐家沟的80岁李定碧、原住马房坝店子上的78岁张登莲等老人,如今都住在廖家湾,她们记得的马房坝店子,在原达县市八中,今武警中队附近。这里有一棵很大的*葛树,成为附近村民和过往行人躲雨乘凉的好地方,有3户人家,10来间房子。李定碧只有10岁时就看到那家小店,女主人叫*玉,五十开外,高高大大的。小店对她印象最深的是婚纱,结婚的时候,附近的人就去租婚纱。婚纱有帽子,五颜六色,背后是水红色的,特别好看。她结婚时没有穿过婚纱,至今还很遗憾。
市*中心,主要在马房坝村一组,其次是二组、三组。中间大楼以前是田,大楼左边市委、市人大的大楼处以前是丁家祠堂,最早的清明会。右边的市*府、市*协,解放前是曹家,解放后有三家,分别是曹礼信家、施福全家和杨学恒家。曹礼信家与施福全家一前一后,靠右前方的杨学恒,解放前是个师爷,待人和气。临近解放时,国民*部队的士兵到曹礼信家的地里偷菜瓜,被发现后强词夺理,倚势欺人。杨学恒到来后,对国民*士兵狠狠地训斥了一番,最后不得不乖乖地走了。
曾经在马房坝的单位
尽管年8月建成的达(达城)马(马踏洞)渠(渠江矿业公司)公路,后来成为达巴公路的一段,但因地处农村,在年前,这里的单位屈指可数。
原马房坝社区书记廖书德介绍,马房坝社区内,原有达巴公路穿厂而过的达州市肉类联合加工厂,私人办在今罗浮广场的亚延钢厂,万兴路与金兰路交界处且傍实验小学一方的达县木材公司经营部,原北京华联生活超市处的达县地区食品公司车队,棕榈岛处的达一中炼油厂,马房坝建筑队,年从塔沱迁来的实验小学,以及万豪一品小区处的马房坝小学和达县市第八中学。如今,除通川区实验小学留在原地办学,达县市第八中学改名通川区第八中学并另选地址重建外,其余都已经不在马房坝社区了。
马房坝建筑队属于马房坝村办企业,占地2.3亩,建四楼一底房屋一幢,使用面积平方米,有经纬仪、搅拌机、盘锯、砂浆机、井架、架板、加料、振动棒等设备,年正式开业,有职工余人。
这里最大的企业当数达州市肉类联合加工厂。据曾任该厂厂长的贺思奎的回忆和《达州市商业志》记载,达州市肉类联合加工厂占地面积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平方米,前身是年办在南外草街子的达县食品厂,年在西外乡马房坝大队一队征地修建,筹建时名为达县冷冻厂,年5月建成达县专区冷冻厂并投产,年10月改名为达县地区肉类联合加工厂,年改为达州市肉类联合加工厂,年破产。当时是四川最早的6家出口食品企业之一,排名在成都、重庆、绵阳之后,居南充、内江之前,其产品主要是外销,出口俄罗斯、波兰、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冷冻储藏量达吨。最为兴盛时,正式职工1多人,临时工、季节工多人。
今非昔比的马房坝
年,通川区西外镇被批准为达州市开发区,吹响了全面开发的进*号。马房坝因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赢得了发展的先机。年10月1日,达州市委、市人大、市*府、市*协和大多数市级部门入驻马房坝。随后,市中级法院、市检察院和市公安局办公大楼建成,这里成为达州市的*治中心;市博物馆、市图书馆、市规划馆、市科技馆、市广播电视台,以及通川区实验小学的落户,这里又成为文化中心;罗浮广场和众多餐饮服务企业入驻通锦美食街、达人街等处,抬升了这里的商业氛围;金兰小区、通锦国际新城、天恒花园、御景上城、棕榈岛、西苑佳居、锦瑞苑、兰桂花园、巨鑫苑等小区和商住区的建成和市民的入住,聚升了这里的人气;金龙大道、凤凰大道、朝阳西路、金兰路、永兴路、白塔路、万兴路等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人民广场、清风苑,以及毗邻的金凤苑、运动公园、紫荆花公园、大寨子公园、鹿鼎寨公园,让这里锦上添花。在近2平方公里内,拥有83个市、区级单位,30个生活小区,2个大型商圈,3.6万常住人口,近万流动人口,人兴商旺,楼宇林立。马房坝,“鲤鱼跳龙门”,成为市*中心驻地。
社区记者郑景瑞
(本文感谢马房坝社区和当地多位老人的大力支持,并感谢唐富雄先生提供的珍贵老照片。)